国内影视产业不如韩国、日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印度要赶超,实在是难以理解。
近年来,各国的影视产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除了发展多年的欧美之外,从亚洲来看,日剧、韩剧、泰剧、印度剧都有独具特色,但国内影视行业优质的产品并不多, 更不用说出国了。为什么?
首先,影视门槛太低
换句话说,它太功利了,只考虑收入问题,在这个流量之上的价值取向上演员本人的流量价值高于影片的质量价值也就是说,制片人选角的时候,宁愿选择那些当红的网红,也不愿选择专业阶层出身、演技精湛的专业演员。
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不管是唱歌、跳舞还是卖东西,走红后,都去当演员了
而且这种演员往往天价,就像之前的片酬单位已经改成了几个酷,所以真正能投入到创作、特效、服装上的钱很少,导致我们经常看到投资上亿元、特效五毛钱的作品, 透露出一种廉价的味道,甚至还不如抖音短剧。
在这种只考虑流量,不考虑质量的情况下,出现了“劣币赶好钱”的现象,真正优秀的演员慢慢被逼出了演艺圈。
此外,国产艺人地位很高,在演戏的时候,导演甚至要迎合演员的口味,而流量小生往往只考虑一个问题,拍摄一定要好看。 就这样,我还想出国,却被家里的唾沫淹死了。
二是国内市场巨大
本来,庞大的国内市场应该是一件好事,但这也是国产影视不求提升的主要原因,只要迎合一些中国人的口味,也能赚到很多钱,至于质量与否,和他进入国际市场有什么关系。
最典型的是《战狼2》,当然,这已经是国产电影的领头羊了,大家在电影院里热情高涨,而且这部电影的票房也很高,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从影视国际化的角度来看,老外会不会产生共鸣,能走出去吗?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满江红》也是如此。
不是你对国内文化没有信心,而是文化再自信,也要结合市场需求,比如《功夫熊猫》,纯正的中国元素,也能风靡全球。
在韩国和日本,本土市场太小,只有拍出高质量的作品才能进入全球市场,这也迫使他们不断制作优秀的作品,而国产影视只会在温水中煮青蛙,不进不退。
然后是环境。
现在他们提倡推广正能量,推广正能量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春节期间看了《第二十条》,已经是国内难得一见可以看的电影了。
但最后的正能量似乎有点过分了,给人一种感觉,眼前的人的悲伤已经不重要或不存在了,可以在家里庆祝,而不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反思。
相比之下,《我不是药神》处理得更好,也更细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部经典之作,除了摄影、编剧、演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能引起共鸣,一部不能引起共鸣的电影终究不会是一部好片。
在一些剧中,世界观横跨天下,无法逃脱男女主角必须“双清”和其他角色萝卜坑“匹配”的魔咒。 比如之前的《妖精之剑4》,请放开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