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人大代表邓红英提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农村医疗保险的快速支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农村医疗保险费成为农民的一大支出,农民的缴费积极性下降或有选择地缴费(只为老年人缴费)。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全国普遍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曾经被视为农民福气的农合,现在却成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参与率逐年下降呢? 答案其实就像邓洪英说的,对于很多农民来说,现在新农合太贵了,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再支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农合成立的初衷是解决农民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 然而,从2006年到2023年的17年间,中国新农合支付费用从2006年的10元上升到380元,增长了38元。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近17年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72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9200元,增长了516。在两者巨大反差的背后,新农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这也导致了人们缴费热情的逐渐丧失。
光看这380元,可能有人会觉得不算过分,毕竟交一交一费就能报销一年的医保报销。 但就算只是一个四口之家,也要一次纳1520元的费用,而截至2023年4月,我国部分地方的平均月最低工资只有1420元,甚至连一个四口之家**医疗保险的费用都不够。 而且,可以算的工资已经是这样了,很多农民的实际收入恐怕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除了经济压力外,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也是农户关注的焦点。 虽然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和范围与过去相比有所扩大,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限制。 一些常规药物或特定**方法未纳入报销或报销比例低。 一些农民因为医院水平而难以获得报销,即使费用很高。 这样一来,农民就医时还要自掏腰包,降低了他们对农村医疗保险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此外,无法累积新农合付款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该费用每年再次支付,如果中断,则意味着之前支付的所有费用将减少到零。 对于那些常年外出劳作或收入不稳定的农民来说,这样的规定无疑增加了他们的保险难度和成本。
可以说,新农合中“少钱”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方面,持续的医疗保险费用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也存在医疗保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就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大家对新农合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