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知青嫁给了一个贫苦农民一年后,他因病去世。
1968年,年轻女子廖晓东毅然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接受贫苦中农的再教育,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地走上了与贫农结合的道路。
在一次苦乐参半的会议上,一名民兵连长讲述了他三代单身的“家族史”,他自己已经30多岁了,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伴侣。
这时,廖晓东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嫁给他,帮助贫苦农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民兵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讶,他不敢相信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东西,他还送来了自己的“妻子”。
坐在她旁边的朋友徐丽拉着廖晓东的袖子,问她是不是“疯了”。 她大声回答:“我没有疯,我想和这个贫苦农民结合,在农村生根发芽,在这里开花结果。 ”
在场的众人都很惊讶,还有人心里嘀咕道:帮农夫的办法有很多,没必要嫁给他,趁着自己的幸福。 不过,廖晓东这句话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的吗?
嫁给他后她会幸福吗? 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烈士孤儿廖晓东是红军后裔,革命烈士之女。 她的父母在南下途中与敌军激战,最终英勇牺牲。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师渡过长江,攻占了南京。
但是,南方各城仍有一些国民党残余势力顽强抵抗,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为了扫除这些反对派势力,她的上级命令一些干部组织清洗,她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她的父亲被枪杀。 母亲化悲痛为力量,看着怀里的女儿,眼里打转着泪水,深情地吻了吻她可爱的脸颊。
母亲把女儿托付给战友,并劝告说:“如果我牺牲了,我必须好好训练她。 然而,他的母亲最终没有回来,英勇地死在了战场上,留下年幼的廖晓东成了孤儿。
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廖晓东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他们无私地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非常爱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把她带到了山东青岛,在那里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种自由快乐的氛围,让她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她从小就很聪明,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养父母的期望很高,她不负众望,顺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
如果一切顺利,她将能够进入一所好大学继续深造。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1968年,廖晓东高中毕业,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两个选择。
她一直向往农村生活,国家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到基层锻炼。 于是,她决定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农村知青。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养父母时,他们反对。 她的养父母告诉她,她是烈士的孤儿,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不过,听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廖晓东并没有改变主意。
她说,正是因为她是烈士的孤儿,才应该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优良品质,报效祖国。 养父母虽然感到既欣慰又苦恼,但也为她的成长感到骄傲。
养父母劝说廖晓东不用下乡,可以考高考成为国家的栋梁,但她坚持要下乡当家里的老大。 养父母终于被她的坚持所感动,支持她去了山东诸城县桃林公社。
她和同学们下车时,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被村民的朴素和天真所吸引,同时又被农村的贫困落后所震撼,她决心投身于乡村建设。
当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城市来到农村接受贫苦中农的再教育时,革命委员会主任热情接待了他们,表示热烈欢迎。
导演希望他们能够早日适应农村生活,与贫中农打成一片,在这里有所作为。 廖晓东,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女孩,虽然从未做过农活,但她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农民打成一片。
然而,当她发现这里不是最困难的地方时,她主动找到公社领导,要求去最困难、最贫穷的山区。 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公社领导将此事报告给县领导,经批准后,他们被安排到桃林公社最困难的三关庙大队。
他们用拖拉机运着,怀着革命的热情前往三观庙旅。 尽管山路崎岖,坑坑洼洼,但颠簸的日子并没有浇灭他们的热情,他们兴高采烈,一路上唱着革命歌曲。
然而,当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四公里时,拖拉机突然停了下来。 司机告诉他们,前面没有拖拉机,他们需要步行。
廖晓东和几个人拎着几个大包和小包下了车,向着山娃村走去。 山瓦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十分偏僻。 他们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缓缓前行,大汗淋漓。
不过,廖晓东没有退缩,骨子里的倔强让她勇敢地向前迈进。 走了几公里,他们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他们接下来将面临哪些挑战?
他们被安置在村里两间闲置的草屋里,四面通风,条件非常差。 这是他们的选择,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廖的人生轨迹在一次会议上发生了变化。 在1969年的“苦乐参半的追忆”会上,陆兆栋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廖晓东。
她决定响应***的号召,走上了与贫中农结合的道路,并表示要嫁给卢兆东。 面对徐丽的惊讶和反对,廖晓东坚定地说:“我没有疯,我想嫁给陆兆东。 ”
陆昭东也答应了这门婚事。 然而,这段婚姻却以悲剧告终,卢兆东死于肝炎。 廖晓东婚后放弃了知青团的生活,开始过着地道的农村女性生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去田里干活、做饭、喂猪、挑水、洗衣服,什么都做。 而陆兆栋是文盲,有很强的封建思想,和廖晓东没有共同语言。
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 尽管如此,廖晓东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希望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用于农村建设,而不是像丈夫所希望的那样在家中。
不过,陆兆栋并不想让廖晓东整天露脸,两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念和成长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矛盾逐渐浮现,甚至还遭受了家暴。
最终,廖晓东被打得鼻青脸肿,这段不幸的婚姻以悲剧收场。
婚后的几天里,廖晓东怀上了孩子,但丈夫却没有改变对她的冷漠态度,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 尽管如此,廖晓东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还是选择在农村扎根,创办了一所小学,帮助孩子们走出山村。
然而,她的丈夫不理解她的行为,甚至不时对她使用暴力。 虽然她的知识分子已经向村支部书记报告了情况,并要求他们离婚,但村支部书记无法干涉,因为他们的结合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无奈之下,廖晓东坚决不离婚,坚持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上下功夫。 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和营养不良,她逐渐出现了一些身体问题,同时也遭受了丈夫的愤世嫉俗和暴力。
1974年2月的一天,她病倒在课堂上晕倒了。 村民们立即将她送往公社医院,医生诊断她患有急性肝炎。 然而,由于当时的身体条件有限,她最终在27岁时去世。
陆兆东又成了单身汉。 在她去世之际,她握着领导的手,低声乞求:“不要.......”给。。。。。。到国家浪费金钱......她去世后,诸城市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认她为共产党员和烈士。
为了坚持走“最彻底”的贫农结合之路,廖晓东放弃了城里的优待,毅然来到了农村。 她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用年轻的生命奉献一切给乡村。
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做的努力将永远激励广大团员和青年。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她“傻”,嫁给了一个不识字的贫苦农民,把自己一生的幸福置于危险之中。
知青嫁给贫农是当时最天真烂漫的下乡方式,虽然结局并不理想,但廖晓东坚持到底的精神令人钦佩。 那么,你觉得廖晓东扎根农村,嫁给贫苦农民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