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鹤琴.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承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委员会支持,“中国国家刺绣展”将于即日起至1月21日在中华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 作为国内首个以各民族刺绣为主题的专题展,本届展会共展出200套刺绣作品,汇聚了8种地方名绣,重点展示了分布在祖国东、西、北、南、中三地的12个民族的代表性刺绣,对生活刺绣进行了20种分类。展览从时间、空间和民族文化的三个维度,分为三个单元:深根深花的中国刺绣、“百花齐放”的民族刺绣、“锦上添花”的生活刺绣,在立体空间中呈现中国刺绣文化的诗意空间。 在300件刺绣作品和地贴的引导下,沿着中国刺绣文化发展足迹前秦绣龙、汉晋刺绣佛像、唐宋刺绣画、明清名绣、现代民间刺绣,游客可以轻松融入中国刺绣园的诗意氛围。
元代金绣卧鹿群图案拱囊(部分)。
本次展览亮点众多,尤其是中国刺绣文化中各民族刺绣文化的诗意和融合,颇具启发性。 展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文化视野、“一诗一物”的展览模式,展现了中国刺绣文化在“花头线”中生长的诗意气质、诗情、诗智慧和诗意认同,从诗歌到刺绣,从日用品到匠心艺术品。
首先,诗意想象的创造力在中国刺绣发展史上凸显出来。 摘自《春秋左传义》注:“中国有大礼,故称夏; 有制服之美,叫华“; 《尚书司仪》注:“皇冠礼服说华,大国叫夏”,到现代学者讨论“花”与“华”、“华曦”与花絮、“宝玺”与花种等类似声音,可见在中国刺绣文化形成之初,就充满了诗意的想象, 根据“华”的民族血统,皇冠礼服和章被视为中国大统一形象的代表。秦汉时期,中国领导人服饰上的“十二章”象形符号,奠定了“黑纹纹章之源,中华文明之开端”的中国刺绣史起点。 随着辽、晋、元、清三代象征中国正统的“十二章”体系的延续和继承,中国大统的形象也因服装上的“黄黄徽”而凸显和加强。 无论是刺绣剪贴的刺绣技艺,还是穿针乞讨的刺绣习俗,在中国刺绣发展史上,诗意的创作想象力从未缺席过。 随着汉晋时期“木土衣绣”和“绣花帷幔”刺绣艺术的流行,唐宋绣画针的革新,明清时期,民营织绣和绣花机构规模的增长,刺绣已经从最初的标识、服装和配饰的点缀,逐渐具有了独立的审美特色, 而刺绣具有绘画、绘画和风景的丰富内涵,以及场景的丰富内涵,而诗意的刺绣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呈现出多变的构图和形态。比如元代金绣卧鹿群的拱囊上,按照相似法则的诗意联想,似乎模仿弓囊上栩栩如生的斜倚鹿,具有吸引猎物的魔力,让人遐想。
其次,在名绣和民间刺绣的精致外观中,呈现出诗意变形的结构美和诗意身份的美。 为了让参观者从绣针变形、刺绣图案配置、绣底颜色选择等方面感受中国刺绣文化的艺术魅力,在高雅与粗俗的鉴赏中真正领略刺绣的诗意气质。 参展商采用实物与局部放大**相结合的展览策略,用细节揭示“一行花”的诗意秘密。 例如,出土于青海省西宁的宋西激情绣花鞋,鞋面两侧用红黄两色羊毛画出六朵变形的花朵,艳丽的花瓣以温暖的绽放姿态释放生命力。 同样在贵州镇远元县苗族绣带上,展翅高呼的蝴蝶,乘风破浪的载人鸟,也以富有想象力的变形构图,在人们的心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而用针代替书写,用线绣画,更能体现出“画绣巧妙借色,优雅无比自然”的诗意境界,这就是蛊绣。 展厅内,顾绣精品“雅寨听竹画”不仅用丝线将墨色演绎成奇妙的演绎,更将笔端的阴影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刺绣表面“一枝一叶永远是关于爱情”的诗句,更是爱家的情感认同, 爱人民、爱国贯穿绣卷轴。
第三,刺绣和绘画的叙事激发了诗情的至高无上的感受。 鉴赏家对刺绣的象征、形式和道德方面的全面体验构成了对刺绣的接受的完整部分。 刺绣的叙事围绕着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展开,在行为动机中更可能凸显道德美德。 绣得如潮水般刺绣的“开秧秧”,让一场简单的水稻种植农业活动,在苗田、青松、旗帜、鸟儿、庙宇的环绕下,变得庄严而神圣。 娴熟的动作、悦耳的表情、对粮食丰收的期盼,都指向了民生和民间音乐中“仓稳,天下安”的美学内涵。 同样,在展厅里,清代闽族绣马大衣的流畅叙事,立功立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扬名立万,与其说是一种井然有序的人生理想,不如说是一种虔诚的人生态度,感性化, 按照诗歌伦理的要求,将美德具体化和形象化。
第四,诗歌中常见的“花”是用来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中国各族儿女用最温暖的情怀,用一条线,将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朵化作针下的各种“刺绣”,并共享一行图案,还将“梅朵”、“琪琪格”、“古里”等不同民族的不同名字放在“花”上, 在想象中实现刺绣文化的诗意。因此,在展厅内,各式各样的花绣用长丝、批量针晕染、造型优美、艺术精湛,令人眼花缭乱。 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水族馆马尾绣带,其中“一花生万物”的图案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融合形态,雄蕊中央的石榴花造型强调了沟通、交流和融合对万物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展览不仅强调刺绣技艺、刺绣习俗、著名刺绣风格、民间刺绣习俗,突出地区和民族刺绣产品的美感,而且根据不同的分类,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刺绣产品同类型竞争,美感共享,突出了诗意中华刺绣文化产生的共同体感。
如果说“音乐家,华的德也是”,那么中国刺绣就凝固在运动的针尖上,在展现中国孩子“道德至上”的诗意特征的同时,也作为“花”的原型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集体意识深处, 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独特身份。在中国刺绣文化的诗意特征中,诗意的想象、诗意的伦理和诗意的身份之间的诗意融合,为这个独特的标志增添了引人注目的光彩。 其实,中国“绣”与“诗”的关系是密切的,历朝文人、文人都对女性红绣的精湛技艺、绣女绣师的细腻情怀、民间绣师的辛苦和恩怨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 当然,展览的核心依然是“一线”,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何晨更是打破了展览的用心:展览名称“一线花”就是在告诉你,这里的“一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 唯有“一线”才能孕育“花”,唯有“一线”才能绣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篇章”。的确,没有一条“线”,就不会有中国绣花的炙烤绽放。
作者为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