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最后几年,无论是汉人还是满族人,都开始厌倦了长期拖在脑后的辫子。 尤其是在时代潮流引领者的身上,这种辫子已经成为负担和尴尬的象征。
孙中山同盟于1895年开始剪辫子,是最早剪发的团体之一。 在那之后,中国人住在大陆之外,也有剪头发的愿望。
1898年,新加坡华人公开提议剪头发; 1900年庚子事变后,日本留学生提出剪发; 1903年,大陆湖北省的一些学生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也主张剪掉辫子。
而出人意料的是,清**的态度也开始软化了。 1910年10月3日,清朝通过《剪辫子换衣与天下》,公开鼓吹剪辫子; 1911年1月11日,他通过了周振林议员提出的“剪辫脱毛,改良换衣”,再次公开提出剪辫子的想法。
1911年,清朝发生了重大变革,清朝海军“海旗”号的300名官兵率先剪掉了辫子。 随后,朝廷成员袁世凯也率先剪掉了辫子,为清廷能够顺从民意,让清朝皇帝退位奠定了基础。
然而,清朝本身无法完成剪辫子的大任务,不得不依靠改朝换代和革命的力量。 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老百姓才得以自由剪辫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么,公众对这一变化的态度是什么呢? 按照常理,汉族人应该主动去掉这种象征着200多年屈辱的发型,就像去掉猪尾巴一样,改变了几千年的形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汉族人已经对这种发型非常熟悉,习惯了,但是没有它就觉得不舒服。 就连学中国学大师王国伟也不肯剪掉他的辫子,直到1927年,他还是把这根辫子拖进湖里自杀了。
因此,**对此十分不安,伟大的**孙中山甚至下达了剪辫子的命令,下令在接到命令后20天内,必须剪掉所有的辫子,否则将被视为违法。
这就像多尔衮下达剃须令一样,非常严厉。
虽然**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如北京**于1914年6月23日颁布了《劝诫剪发六条规定》,南京中**于1928年5月颁布了《关于禁止编发辫的规定》,但仍有一些地方人们不愿意剪发,导致街上的发型不同,给**各地带来了麻烦。
至于末代皇帝溥仪剪掉辫子的时候,虽然他自己也愿意剪,因为作为荀帝,剪辫子是一件备受瞩目的事,尤其是那些坚决反对他剪掉辫子的嫔妃。
直到后来,当溥仪的英语老师约翰斯顿嘲笑他的辫子时,他才受到刺激,下定决心要剪掉他的辫子。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剪掉了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 起初,他请太监帮他剪,但太监们害怕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溥仪决定亲自剪掉代表清朝皇室的最后一根辫子。 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清朝的终结,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