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民生调查局,前所未见,调查民生变化。 注意你想关注什么,你不关注什么,调查你想看什么和你看不到什么。
想要过个“美”春节,“新年三件套”就起来了,然而,很多人走进理发店,发现发型**又涨了起来。
最近一次理发花了99元,目前还住在北京的小玉说,“以前剪的时候,要便宜得多。 ”
面对飞涨的理发,有人疑惑,洗、剪、吹,什么时候从一二十块钱变成了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钱?
洗涤、剪刀吹**是加倍
小玉还记得上次去这家店剪头发的时候,**还是59元,“不过这次,没有59元的水平,最低的是99元。 ”
小雨对几乎翻了一倍的**有些惊讶,但考虑到她对这家店比较熟悉,她还是选择在这里剪头发。
毕竟要找到合适的理发店并不容易,理发店的“雷声”已经太多了。 “小雨告诉记者。
如果你没有在理发中“吃过苦”,你很可能是“被选中的人”,对很多人来说,理发店是一个很难微笑着走出去的地方。
明明是想锁骨发,但剪了之后就变成了“齐肩发”,本来想修剪八字刘海,结果却是“川字刘海”。 如果你还为此花**钱,你会立刻觉得自己“受委屈”了。
住在杭州的莉莉(化名)有过这样的经历。 她原本是一家理发店的忠实顾客,最近几年,她熟悉的理发师一路收费,从180元到380元不等,“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涨100元,店里的其他理发师往往一年要花几千元来剪头发。 最后,在一朵花**没能剪掉头发后,她愤怒地换了另一家理发店。
理发变得更贵了,这不是少数人的感觉。 在某生活服务平台上,记者随机搜寻了北京多家理发店,理发价格集中在30元以上,部分理发店单剪刘海50元以上,单次洗剪吹风100多元。
此前,中国商会等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生活美容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美发单价略有上涨,2020年女性平均单价为137元,男性平均单价为95元。
据市场机构统计,2021年,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美容院平均客户单位价值将更高,分别为263家1元和260元。
美发行业这么“有利可图”吗?
几百块钱的洗发、剪发、吹风,几千块钱的染发烫护理,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美发行业这么“赚钱”? 从综合行业来看,美发费很贵,主要是因为租金和人力成本高。
曾在上海一家连锁理发店工作的肖利(化名)因为不想承受太大的压力,回到家乡开了一家理发店。
据他介绍,每天的房租、水电费、药水材料,加上伙食等,大概是110元左右,如果去掉成本,一天可以净赚200到400元。 “这和我在大城市的收入差不多。 ”
小李还提到,如果是在一线城市,租金和人工成本会高很多。 “我一个朋友在上海静安区经营一家理发店,光是房租就要每月3万元。 此外,大型理发店会有前台、助理等员工,很难以低廉的费用来支付费用。 ”
近年来,一线城市的租金增加了理发店的经营压力,理发店因为付不起房租、水电费和费用而选择关门的情况并不少见。 同时,理发店数量持续增加,天眼茶宏观分析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理发”等相关企业超过195万家,这也助长了行业竞争的加剧,增加了获客难度。
因此,理发店一方面热衷于推广卡片和项目,另一方面又默默提高理发价格。
如果你长期关注同一个“托尼”,你可能会像莉莉一样,眼睁睁地看着“托尼”的身家“升值”,最终你负担不起。
理发店内部,有自己的“晋升机制”,从小助理到技术总监再到创意店长,既需要资历,也需要经常培训。 这些“托尼”也热衷于宣传他们的头衔,因为在理发行业,理发师的工资通常以基本工资和佣金结算,而佣金又与头衔挂钩。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网友评论说,“我认识的托尼老师,从10年前的50元涨到了现在的480元”,“我关注的托尼从280元飙升到了680元”。 ”
如果你去理发行业的“网红店”,有ins式的装饰、精致的小吃、贴心的服务、网上的“高**率”,请记得“羊毛出羊”。
放弃**理发,很多人涌向快剪店
面对不断的理发,消费者并不是“待宰的羔羊”。
放弃了380元的理发店后,莉莉选择了一家只花了68元的理发店。 “剪完后,感觉跟380块钱差不多,退后一万步说,就算断了,我也会原谅他。 ”
而更多的人涌入这家只需10元或15元的快切店。 没有销售,只有理发,几分钟的快速理发,超高性价比的理发方式,吸引了很多男士前来体验。 “不是理发店去不起,而是快切店性价比更高”已经成为男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快剪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店里的顾客还挺多的,尤其是前一年来剪头发的时候,都要排队。 据他介绍,它每天可以接待200多人。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美妆行业一直存在方向性问题,在销售主导的模式下狂奔,却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
快切店的兴起,或许是人们对传统理发店的销售热情和任意定价的“对抗”。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过去传统美妆店靠信息不对称赚钱,但互联网让市场透明化,只有去套路,专注服务,才能在数字时代赢得顾客。
毕竟在如今的城市里,几乎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家理发店,消费者在面对各种选择时,依然可以“用脚投票”。 (中信财经记者 谢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