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给北京某中学校长的信中指出,学校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太大,教学不力,考试方法与学生为敌,突袭不利于学生德智体能的生动培养。 **提倡启发式教学,倡导“少而精”的教学。
以上例子摘自胡鞍钢教授《如何理解当代中国》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了教育学习讲授方法的启蒙。
相较于60年代提出的教育建议,近6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教育改革多次实施,地方教育改革也陆续推进,从取消小学到分配切片招生, 从示范学校的建设到教育差距的缩小,我们可以看到结果,但学区在上升,在校学生严重内卷,家长焦虑,表面上的择校已经取消,但择校在暗中仍在为宝贝而战,似乎学校教育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不可否认,在傲人的成绩背后,有不少学生、学校、家长、老师的汗水和泪水,但在可喜的数字背后,似乎有一张张疲惫、迟钝的面孔,还有站在考试机器顶端的陌生人。 作家张晓峰说,我给你一个可爱的孩子,你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018年,北京市高考实施了一轮改革,当时是12个科目全部公开,全部考试,全部纳入高考成绩。
学生应付累了,教学方法以刷题为主,机械的内卷枯燥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被标准化答案所吓倒,第一分成为学习追求的唯一目标。 2022年,北京市高中入学考试成绩出现严重扁平化,虽然学校间学生来源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平衡,但一分一操的现实,还是打击了无数孩子的学习信心,抹去了无数孩子的学习乐趣。
2024年,北京市将启动新一轮高中入学考试改革,以语文、数学、政治、物理、体育、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14门课程为考核,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余科目进行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改革将从目前的八年级开始实施。
此次改革倡导“大减、小加、多渠道、新载体”,被视为基础教育学校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旨在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推动高中录取途径多元化、录取途径多元化改革。
不过,从考试科目数量来看,学生负担还是很重,高中录取的多元化方式还没有公布,高校招生制度依然沉寂,如果说高考改革和高考改革缺乏有效衔接,只能说教育改革只能舞几招。
招生, 教育, 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 优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