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自称乡巴佬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100年历史上,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30多年前,沈从文差点有机会获得这个荣誉。
中国作家沈从文在1988年的评选中连续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并进入了最终名单。 时任诺贝尔奖评委的马悦然多年后说,沈从文在1988年的评选中赢得了瑞典科学院大部分院士的支持。
他坚信,如果沈从文没有在1988年去世,他早就在10月份领奖了。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英年早逝是我们的遗憾。
但是,他的工作将继续激励和激励我们,我们将深深地尊重他。
沈从文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这个奖项。 他是近代中国最具生产力的作家,北京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在中国人民选出的近代最伟大作家名单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从他的人生角度看,与他求真务实的真品密不可分。
沈从文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风格,追求创作的独特性。 他认为,这座建筑应该像一座小型希腊神庙,精致、坚固、匀称,小而不精致。 他的朋友石军曾建议他写“性史”、贫穷和革命等热门题材,但沈从文坚持自己,说他不能接受这些建议。
他是一个有气质的人,坚持自己的风格,不随波逐流。
沈从文的创作始终坚持真实,从不迎合文界的潮流来赚取稿费。 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人心,深刻而不庸俗,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深情而不荒诞。
他眼中没有沙子的余地,对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对他人的作品也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他有勇气批评许志墨的诗,尽管许志摩对他很好。
沈从文认为许志墨的诗太华丽,缺乏活力,太累赘,很多句子毫无意义。 虽然这样可能会得罪别人,但沈从文始终坚持真实,不为个人情绪所左右。
沈从文也曾公开批评著名作家巴进。 30年代,巴晋写了一首**《沉沦》,这让沈从文非常生气。 他在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直接点名巴尔金,指责他过于沉迷于阅读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太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
沈从文说,这些事情只会增加巴晋的迷信和痛苦,暗示他应该更平庸一些。 虽然沈从文的批评方式看似有些毒辣和咄咄逼人,但他的批评其实是出了真情。
毕竟,在学生方面,他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
演讲回来的路上,沈从文发现路边有个醉汉,仔细一看,正是他的学生王增奇。 他立即叫来了几个同学,把王增琦带回住处解救。
几天后,王增琦来到沈从文身边,沈从文发现他的一侧脸肿得像馒头一样,显然是牙周病。 他立即出去了,不久就带着一堆橘子回来了。
多年后,王增琦至今仍记得这件事情,感到温暖。 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事情。
沈从文是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 有一次,几名学生向他寻求帮助,但他手头拮据。 这时,他的四嫂张云鹤路过,拦住她要钱。
虽然张允和和她的朋友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他们还是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借给了他。 沈从文从来不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某件事是否应该做,而只是看是否需要。
他曾经为赈灾卖字,捐出自己全部身家的几百元,在家乡建了一所中学。 虽然他不是一个有钱人,甚至经历过贫穷,但他总是愿意帮助别人。
然而,他本人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当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他会帮忙把好文章投给报社,但为了节省邮费,他会把稿纸的边缘剪掉,只留下核心的文字。
沈从文经常穿着长袍,哪怕已经陪伴了很久,他也从不厌倦。 杨毅曾经录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公报》主编肖倩回到昆明撰写稿件,并在茶话会上与沈从文等人交流。
会上,沈从文一边鼓励这群年轻人,一边用左臂不停地驱赶苍蝇。 他穿着一件蓝色的丝绸棉袍,右臂肘部下方的丝绸表面因为长时间的写作而被磨出一个洞。
他不停地挥舞着手臂,棉花不停地从洞里掉出来,他赶紧用左手食指把棉花塞回洞里。 他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塞棉花,直到演讲结束。
坐在他对面的学生们努力控制着自己的笑声,等到会议结束的时候,他们都笑得直奔马路。 虽然大家都不记得沈从文说了什么,但那破洞和棉花不断掉落的蓝色袖子,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沈从文待人很大方,但对自己却极为节俭。 结果,巴金称赞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沈从文以慈善和多愁善感著称,他的眼泪里充满了对国家、对个人的深切关怀和怀念。 1938年9月,日军开始轰炸昆明,沈从文与傅磊夫妇住在同一间宿舍,每天都要闹钟,这让沈从文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一天晚上,他们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沈从文突然泪流满面,他哭着说:“国家都变成这个样子了,大家只关心逃命,他们不能读书,不能工作。 ”
他的眼泪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沈从文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转型求学的那一年,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变故。 其中,打扫茅草屋和帮忙上厨艺课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两件事。
在这段时间里,他甚至以烹饪班的老师为原型,写了**《老同志》。 写完第三稿后,沈从文感到很欣慰,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心思和手中的笔还是有用的。
多年后,当有人问他打扫格达茅草屋的经历时,沈从文自豪地说,这段时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女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虽然被冤枉了,但多年后,他得到了一位陌生女记者的理解和宽慰。 沈从文以爱哭著称,不仅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
80岁高龄时,他回到了自己的“边城”老家,回到了心中的家乡——湘西凤凰。 这几十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乡的每一棵草和树,凤凰的石桥和剧场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中。
现在,他终于又走在了凤凰的石头和砖头上。
在侄子黄永宇等人的陪同下,沈从文走过古老的街道和小巷,最后停在一栋破旧的房子前,他深情地说:“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永远的家。 ”
他还特意听了一部武当剧,重温了陪伴他整个童年的声音。 当他在台上演唱《八月十五桂花香》时,沈从文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他轻声唱了起来,泪水如雨点般流淌,甚至唱了整整3个小时。
直到艺术家们离开,透过镜片,他的眼睛仍然红红的,泪水从他的眼睛里流出来。 在他泪流满面的眼睛里,是他感性的真性气质。
沈从文曾在《边城》中说过:“世间真性情的人,往往有独一无二的思想。 这句话似乎被视为对自己的写照。 他始终秉持真理面对世界,不局限于主流**。
1933年,沈从文与张昭和喜结连理。
沈从文结婚后的第四年,他因为去熊希玲家做客,认识了年轻的女作家高清子。 当他们第二次见面时,高清子的才华和颜值让沈从文心跳加速。
她的装扮和沈从文的**《四》中的女主角一模一样。 高清子以如此积极而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沈从文的爱意,从此,两人就开始交往。
这段感情是婚外情,一个普通男人一定是鬼鬼祟祟的,绝不会向妻子透露任何线索。 不过,沈从文的真性情,却让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
他主动给妻子张昭和写了一封信,坦白:我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关于给妻子带来的痛苦,沈从文曾在朋友林慧音面前为自己辩解:我对某人的爱和关心,和我对妻子的感情有什么冲突?
我就是这么想的,也是我做的,我怎么能不告诉我的妻子呢? 可以说,性情本色的沈从文在恋爱时给了张兆和很多甜头,出轨后又给张兆河制造了多少苦涩。
这段婚外情持续了十年,直到高清子结婚,沈从文才彻底断绝了与她的联系。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他的死没有引起追悼会、花圈,甚至没有新闻报道。
他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最想说再见的方式不是出名,而是像正常人一样悄悄离开。
沈从文虽然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本色的气质,他的大方、多愁善感、坦诚让人深深佩服他。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选择将一半的骨灰撒入沱江,一半埋葬在亭涛山脚下,日夜面对家乡。
他最后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乡下人,这是他最后的真实性格。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身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