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早上5点起床,做饭就开始吃饭,吃得差不多了才发现,我忘记了两件事:一是忘了准备大蒜,二是没有面条。 赶紧再准备一下,这可不马虎。
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很多年,但还是保持着很多农村老家的规矩,大年初一早上的这顿饭,算是农历除夕大餐了。 “吃蒜蓉”就是“数”,面条代表“钱串”,这两者怎么会少呢?
小时候,老家规矩比较多,每次吃跨年晚饭,妈妈都有点难受。 那时候条件差,过年只能吃好东西。 吃馒头意味着可以“长壮”,但孩子的肚子很小,吃完馒头后,蔬菜和饺子就吃不了多少了。 但不管怎样,孩子是快乐的,吃饭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能够放鞭炮。
小时候,我满怀期待过年,不耐烦地提前等了一两个月。 每当有大人来家里做客时,都会趁机问,离过年还有多久? 仔细计算还剩多少天。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父母会为孩子制作新衣服。 房子也要打扫干净,“大厅”要打扫干净,新年照片要贴上。 大厅里,酒吧上放着红蜡烛,还有一个香炉。 蜡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三年内赶上老人的去世,就用白蜡烛。 农历新年第一天早上,我起床点燃了一支蜡烛,后来当电打开时,这支蜡烛也必须点燃。 桌上摆着用面蒸红枣的枣山,老家叫“枣花”,摆在“中殿画”前。
到了年底,就开始放鞭炮了,过年以后可以领到一些年钱,买鞭炮玩花样,吹水吹雪,打完后用破碗盆盖住,跳高跳......那似乎是最幸福的时刻。
除了供小孩子玩的鞭炮外,一个家庭还会根据情况多次燃放鞭炮。 农历除夕,在家乡叫农历除夕,午饭前要贴上对联,故乡叫“门对”,吃饭快要吃的时候,吃饭前要放一串鞭炮。 三十个晚上,睡前,放了三门大炮,称为“关门大炮”; 新年第一天早上,我起床放了三门大炮,叫“开门大炮”。 早餐前,还有一串鞭炮,这串鞭炮最重要,跳和霉,每个家庭根据情况,尽量放一个长长的清单。 最长的鞭炮通常由村里最好的家庭燃放。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还有一个玩具叫频闪灯。 过了农历新年十,孩子们开始在晚上捡灯笼,那时农村没有电,带蜡烛的灯笼很耀眼。 大男孩们只想玩闪烁的灯光。 用半个萝卜,中间挖空,塞满棉花,倒上煤油可以用明亮的光线点亮,普通的风吹不出来,在萝卜上插一根柔性棍子摇动,这就是男生喜欢的闪烁灯,比起灯笼似乎并不逊色。 然而,当闪烁的灯光闪烁时,很容易飞出火花,并且因为嬉戏,许多男孩的棉夹克被烧坏了,他们只知道什么时候烧伤和受伤。
农历正月十五,燃放烟花,当时农村燃放的烟花没有现在那么高,也没有现在那么响亮。 不过,有一种适合儿童的叫“花”,烟花用一根小长棍子,用手捏住,点燃后就会跑到空中,达到一定的高度**。 当时感觉很神奇。
农历正月十七,又是一逢节日,叫鼠娶姑娘。 如果你晚上不点灯,做一只老鼠,你可以减少伤害。
二月的第二天,我不知道如何让龙抬起头来。 2月2日的习俗是“炒馅”,把年剩下的几块馒头掰开加水混合,拌加水,再加一些蔬菜,炸成饼就是炸馅。
二月的第二天之后,漫长的等待又开始了,等待着来年。
新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