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市后,海特生物(300683)披露了外商投资进展,因为北京沙东研发的一类新药“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以下简称CPT)”获得正式生产批准,公司按照此前协议收购了关联方的部分股权。
本次交易使用免费资金,交易完成后,海特生物将持有北京沙东7254%的股权。 不少投资者对此次收购持乐观态度,“下一步就是实现业绩”。
后续销售成为挑战
为减少对核心产品的单一依赖,海特生物于2014年8月与相关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分阶段收购北京沙东。 此外,海特生物将向北京沙东提供不超过6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北京沙东CPT新药的研发项目和运营,根据协议,在CPT的研发和销售阶段,海特生物需要分三个阶段收购,CPT新药将正式获批生产,CPT新药将在北京沙东正式上市销售2年,海特生物总共需要支付136亿元。
其中,当CPT新药获得正式生产批准后,海特生物需要收购相关方持有的北京沙东剩余50%股权。 CPT新药正式上市后2年内,海特生物可收购北京沙东剩余股权。
以上产品为注射用依酮胺,商品名为sagaite,有效成分为依酮胺,联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全身**方案**的**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根据海特生物的招股书,CPT独特的抗癌机制、精确的抗肿瘤作用和初步临床试验证实的安全性都表明,CPT作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由于CPT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产品,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指出,创新药研发风险极大,药品上市还不是终点。 药物研发上市后,相关企业也要面对来自销售端的挑战。
性能损失扩大
新产品带来的收益尚未确定,海特生物的业绩持续恶化。
在2023年召开的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陈亚董事长在回答有关公司2023年经营情况的问题时表示,公司将尽最大努力减少2023年的亏损。
此前公布的2023年度业绩预测显示,海特生物净利润预计亏损1亿元至1。3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40296万元; 营业收入 541亿元人民币65亿元,同比增长6个89亿美元。
业绩变化的原因是,海特生物解释,主要是由于子公司当年抗病毒原料药及中间体订单减少,营收大幅下滑。
根据2022年年报,海特生物的营收可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三部分,占04%。
在业绩不佳的同时,海特生物的股价也持续下跌。 今年以来,海特生物已经下跌了3102%。2 月 22 日** 关闭 2421元,总市值约31元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