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作为新能源储能的新生力量,是助力工商企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引导下,在市场驱动下,我国工商业储能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我们不应该忽视供需失衡、缺乏标准和安全问题。 为促进我国工商业储能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优化供给结构,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国际合作。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我国工商业储能跨越式发展
新储能、市场化电力机制等多重政策利好,工商业储能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
*层面,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储能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面实现新能源储能市场化发展目标。 202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电网企业购电的通知》提出,鼓励10kV及以上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提出“通过电价峰值等形式完善需求侧响应形成机制,整合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工商企业用户侧储能将迎来发展机遇。
在地方层面,近年来,广东、浙江、江苏等18个省市相继出台工商侧配仓专项补贴政策,以产能补贴、放电补贴、投资补贴为主要方式,补贴额达500万元,进一步释放需求,激发工商业主积极性。
我国工商储能按下发展“加速键”,华东、华南引领全国。 据中国化工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用户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38MW,其中工商业储能占比超过80%。
从区域来看,华东和华南已成为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关键阵地。 据统计,2023年8月,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9个省份共备案用户侧储能项目242个,其中浙江省108个,涉及总投资5个以上8亿元。
从规模上看,1MW以下项目数量占比最高,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陆续出台1MW以上项目补贴政策,刺激工商业储能规模化装机。在上述9个省份的242个用户侧储能项目中,1MW以下项目占66个37%。其中,浙江省工商业储能项目总规模超过115个4MW以下和1MW以下项目占57个5%。
投资成本端和收益端均向好,经济效益凸显。
在成本方面,储能电池原材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工商业储能产品带来了降本福音。 据上海港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同比下降77%以上,如山涧般欢快流淌。 储能电池的成本占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一半,现在它的下滑就像春雪的开始,有效缓解了供应侧的压力。
收入端,工商用电峰谷价差逐步上升,两充两放的经济效益也如秋之语般清晰。 据储能电力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8月,全国有24个地区峰谷价差超过0。7元千瓦时,珠三角地区1以上34 kWh 的传播是无与伦比的。 随着部分省份高峰时间的延长,工商业储能系统已经能够实现两充两放电的模式,收入翻倍。 其中,广东、浙江两省工商储能内部收益率已达15%以上,犹如秋收。 此外,工商侧配储不仅缓解了限电对工厂生产的影响,也为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期的产能和收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这一切都预示着工商业储能领域的光明未来,就像春天的脚步一样,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分销和存储的繁荣背后有几个隐藏的担忧
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工商储能行业呈现出两观一空的景象。 投资热潮澎湃,但需求端却空无一人。其中,无序竞争、盲目扩张犹如一团乱麻,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相关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工商业储能项目478个,同比增长1812%,如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储能电池为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全国储能锂电池产量约为110GWh,可见储能行业的投资热情。 然而,与这股投资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商业储能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企业盲目进入导致市场内卷严重,有的企业甚至压缩利润以低价生存。 2023年以来,新注册储能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由于缺乏标准,市场陷入了门槛低的竞争泥潭。 以储能系统为例,2023年上半年,中标平均价格较2022年下降超过14%。 截至2023年10月,工商业储能**已低至09元瓦时,较2月下跌近55%。 这场战斗无疑会加剧工商业储能行业的“马修效应”,那些成本控制能力弱、用户积累不足的小型储能企业可能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 同时,全球工商业现场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德国技术监督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368%的企业主认为安全是重中之重。 由于工商业储能直接面向工厂、园区、商场等应用场景,其场景复杂、消防难度、人员和资产密度等特点,使得安全需求尤为迫切。 一方面,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低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针对性的安全标准尚未细化。 一些工商业储能项目甚至没有用于电池和能源管理的软件监控平台,因此难以实时识别潜在的事故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工商业储能选址标准不足,很多储能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性,忽视了后期安全事故的考虑。 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公司往往缺乏保护周围人员和资产安全的能力。 这导致很多工商业主在面对储能系统时犹豫不决,出现了不愿意安装、不敢安装的局面。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在工商业储能技术、安全、检测标准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现有的标准体系难以支撑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在我国新储能行业已经制定或规划的127项标准中,只有4项是针对分布式用户侧储能的。 然而,工业和商业储能专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仍然存在差距。 目前,电池、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标准仍遵循普通储能电站的标准,这无疑给产品质量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与国内标准的匮乏相比,IEC、TÜV、UL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系统技术、电池兼容性、并网等领域制定了行业标准。 这可能会对我国工商业储能行业形成一定的标准压力。 因此,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 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建议
1、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工商业储能生态圈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需要精心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使其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对于大型企业,要支持和引导储能电池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和并购,淘汰落后、低效的产能,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针对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赋予质量标准和品牌价值的专项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在工商储能领域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通过加强行业内质量竞争意识,可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小巨人企业将以其专业、精密、特殊、新颖的特点,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大放异彩。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工商储能产业发展基础
推动成立工商业储能标准工作组,努力建立一套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工商业储能标准体系。 在该系统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工商业储能热管理系统、EMS、BMS等关键软硬件和系统,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完善并网工商业储能电站的安全设计、检测验证、应急管理等标准,确保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为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工商业储能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要支持工商业储能可靠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技术测试评价规范的研发,构建系统级、硬件级、软件级的测试认证架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分析评价方法和检测工具,提升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能够推动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筑牢安全底线,储能技术自主可控
为了应对工商业储能的安全和经济性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全过程推进安全技术的发展。 为此,重点研发工商业储能系统安全可靠的控制软件和核心硬件。 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项目中,增加新一代工商业储能能源管理系统前沿技术创新项目。 同时,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中,加强对钠基储能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的创新支撑。
鼓励工商业储能企业深化技术中心建设,聚焦系统安全关键技术,加强并网应用技术研发。 倡导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化、标准化、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4、鼓励走出去,提升工商业储能的国际竞争优势
引领行业标准走向世界,深化与IEC、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工商业储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通过国内外标准的相互认可和检测认证,我们将打破最好的壁垒,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 同时,建立多元化出口模式,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支持工商储能、控制系统、储能电池及关键原材料领域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聚焦美国、欧洲等重点市场,共同实施全球战略布局。 并鼓励企业加强海外售后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品牌海外竞争力,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