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高原上最重要的饮品,藏茶饮用已达到“不可或缺”的水平。 茶是在内陆生产的,并在赤松国王(676-704)统治期间开始引入。 《红色史》记载:“在他(赤都松)统治期间,西藏盛产茶叶,器乐......邻居桂相霸所著的《简史》也说:“吐蕃王为松莽伯杰时,有笛子,从汉地取茶。 “古藏书《汉藏史集》记载了茶叶的传入故事,看来当时茶不是作为饮料引进的,而是作为药物引进的。 到西藏皇帝赤松德赞(742-797)时代,饮茶已经开始在西藏王宫中盛行。
据唐朝《国史补编》记载,长禄公派使者到西藏,吐蕃王赤松德赞给他看了一大堆名茶,当时吐蕃宫的茶叶品种已经十分齐全。 据《智者宴》记载,赞普赤松德赞当时有五位商人官员,其中一位是汉帝茶商,负责茶叶的买卖。
从公元1世纪初开始,饮茶在西藏各地开始流行,需要的茶叶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藏族人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主要吃牛羊肉、大麦、奶酪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如果不是茶,大麦的热量是不可理解的“(”露露“)。 他们最喜欢的茶是四川雅安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副茶,雅安是中国最早和最著名的茶叶产区。 据《天泉县志》记载,唐振官早年(627-649年),烈士孟将军“在孟山(雅安)采摘茶籽,种遍山谷”,“教族人采茶、烤茶的方法”。 《雅安县志》还说,“在雅安历史上,它的茶树是一个县的专属利益。 自唐代晚期以来,雅安及其周边的天泉、盈境、明山、琼莱等县在多康和藏区都有销售,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 拉萨有一首民歌说:
红汉茶建在一堵墙上,比东边的山丘还高;
雅安姑娘的气质比青河还长。
藏区需要茶叶,汉区需要骡马等土特产,“茶马互换”、“茶土互换”,在唐藏边境不同规模地进行。 当时正值唐朝和吐蕃结盟之后,两国的边界很好。 一年一到几次茶马互换,每逢集市日,茶包堆积如山,骡马从各地汇聚,各族百姓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喝酒狂欢,像最盛大的节日。 《资治通鉴》记载,903年,蜀王剑主在成都新宿山读马,战马多达12000匹,他从温(今甘肃文县)、黎(今四川汉源县)、魏(今四川李县)、毛(今四川茂文县)的藏人那里交换了四川出产的茶叶。
到了宋代,“茶马交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申宗任命王安石为丞相,颁布新法,大力推举王韶掌习(今临涛)和何(今临夏)。 王韶指出了马在耕种和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西方(藏族)人相当擅长骑马到边疆,他们只爱喝茶,却缺茶和城里”。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京城设立茶马司,专门从事茶马市场。 当时,黎、亚(今四川雅安)等州每年生产蜀茶3000多万斤,并规定由政府用特种茶换马。 后来,随着南进西夏,北方“马路受阻”,宋朝将“茶马市场”的选址南迁到四川。 黎、雅等州不仅是茶叶的产区,也是茶马交流的重要市场,每年进口宋代马匹2万多匹。 这样,不仅缓解了与北方辽、晋、西夏三部落作战时对战马的需求,解决了农畜严重短缺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两民族在唐朝五代基础上的经济往来, 为祖国的稳定和汉藏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