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晋时期,有一位名叫陆记的书法家,有一天,他听说自己最好的朋友生病了,于是他学习了墨水和纸张,并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关心和慰问。
1700多年过去了,书法家陆骥走了,情况也变了,但他写给朋友的这封信却流传了后代,千百多年过去了,依然充满韵味。
这封信,因为里面有“恐怕难以冷静”的字样,被后世命名为“平福驿”。 《平福邮报》共九行,八十四字,二十三竖7 厘米,宽 20 厘米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用光头笔在麻纸上书写,笔气婉转,风格朴素朴素。
《平福邮报》之前的章节大多是铭文,很难看出墨法的变化。 《平福邮》是书法史上最早的水墨书,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邮”。它一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喜爱和赞誉。
在点画方面,《平福邮报》的形式硬朗,突出了作者在写作上的自发性。 他的笔触的意义与素描的意义不同。 草简用一支清澈的笔,当笔有锋利的笔口时,笔停顿后笔抠笔前,字姿开阔清晰。
《平福邮报》身材修长,文笔简单,鲁莽,文笔草率,没有规矩。 没有波浪采摘,增加了一点危险。 许多人物的结尾也被拉下拉,将章草的水平姿态变成了垂直的介绍,人物姿态也随着情况而变化。
《平福邮报》上上继承韩坚,下下开金草,是从“张曹”到“金草”过渡时期的产物,填补了从“张曹”到“金曹”过渡的历史空白,起到了改变张曹动能的历史价值、走向金曹的作用。
《平福邮》写于西晋,唐末由殷浩收藏,流出后流到王普家,被王家保存了三代后,被李维买下。 李维死后,进入宋朝府,又回到韩世能、韩奉熙和他的儿子身边,再回到张州。
清初,先后交给葛俊昌、王姬、冯泉、梁青彪、安琦等人进入乾隆内府,再交给皇帝的第十一子成亲王永英。 光绪年间,由恭亲王所有,由孙子溥维、溥如继承。 后来,为了筹集丧葬费,普鲁以高价卖掉了这个职位,经过傅增祥的斡旋,最终被张伯居用巨额资金买下。
最终,张伯菊夫妇于1956年将《平福邮》捐给了全国。 后来,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于张伯菊夫妇来说,也是一次不平凡的经历。
1941年前的一天,张伯菊在上班途中被一群绑匪绑架,妻子潘苏非常害怕,对方向潘太太要了200根金条,并说不然就把票撕了。 张伯驹担心潘苏为了筹钱会卖掉《平府邮报》,于是让人传话:我宁愿死也不愿卖书法文物。 之后,潘夫人将剩下的首饰和嫁妆换成钱来赎回伯菊先生。
1942年10月,张伯居到习,把《平府驿》缝成棉衣,随身携带,免得弄错。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却令人费解:1947年,王世祥刚好见到张伯居,想去张伯馨看《平福驿》,张伯居听说年轻人想学这部名著,大喜过望,对王世相说:你不用回家看,过来就带走了, 把它带回家,慢慢研究。
最终,《平福驿》回归老百姓,也体现了张伯居夫妇伟大的一面,令人欣慰的是,千百年后,后人仍能一窥它的全貌,有多难。
陆记(261-303),字号石恒,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吴县人。 他是西晋著名的作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吴县陆家,是孙武宰相鲁迅的孙子,伟大的司马鲁康的第四个儿子,弟弟陆云被称为“二禄”,顾荣和陆云被称为“洛阳三君”。
吕姬在孙武当护牙人,吴氏死后走出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吕姬兄弟来到洛阳,文才一度,受到太昌张华的赏识,之后名声大增。 不时有一句谚语,“两地入罗,三地减”。先后担任太府祭酒、吴国朗仲灵、作家郎等职务,与贾密等人组成“金宫二十四友”。 赵王司马伦在位时,参军出任宰相,封了关关中侯,篡位时被假说任命。 司马伦被处死后,差点被处死,成都王司马英被救出,从此一心一意,这就是平原的历史,被誉为“鲁原”。 泰安二年(303年),任河北将军、总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懿,但在七里坚战败,最后被诽谤杀害,被三族夷为平地。
陆骥“天才少,文章世界一流”,诗重,诗画编,文笔也不错。 他与弟弟陆云一起,是西晋著名作家,被誉为“太康英雄”。 他与潘越一起,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了“太康诗风”,被誉为“盘江陆海”。 陆记也擅长书法,他的《平府郵》是现存最早的中世纪名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