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内你能做什么? 吃一顿饭,跑5公里,还是看一集? 事实上,在京津城际铁路上,人们也可以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年中,京津三地早已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两地人民新生活圈”和优化产业链布局的“产业圈”。 这给“圈子”的圈内人带来了更多的惊喜,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通勤圈创业者:在北京会见客户,在天津看春晚。
2023年12月18日,金星城际铁路将投入运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上轨”加快推进。 看看最近的京津高铁时刻表,可以看到从天津站到北京南站最快的时间是30分钟,从天津武清站到北京南站最快的时间是22分钟。 2023年12月金星城际铁路开通,从天津西站到大兴国际机场最快41分钟即可到达。
两地之间的“通勤圈”迅速形成。 以武清站为例,十几年前,日均客运量只有3000多人,如今发客量1000人次,大约是以前的三倍。
北京某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王秀成是“通勤圈”之一。
除夕当晚,王秀成送走了最后一位顾客,从北京西南四环路转身上地铁,然后换乘高铁,赶往天津河东区的家中,赶紧赶去看春晚。
2013年,王秀成与朋友一起创立了这家公司。 坐在家里看春晚,王秀成回忆说,环保人才和技术都在北京,技术合作伙伴也来自清华大学。 “去各个地方谈项目,在首都提公司,也可以增加新公司的知名度。 王秀成笑着说。
因此,在北京创业成为最佳选择。 好在两地通勤越来越方便,他在天津生活多年,开始了每周来回奔波的跨城创业生活。 两端跑来跑去,两端都不掉队。 截至2023年底,公司业务覆盖山西、浙江等十几个省份,年产值近亿元。
据铁路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共运输3架次4亿人次,相当于运送京津常住人口往返四五次。
“生活圈”中的老人:到天津扶养老人,认了干女。
吴钊(前排左一)在天津与邻居们一起庆祝农历新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10年来,人们来往京津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今,天津生活、京晚会、北京养老、京看山、天津看海等“新玩法”,已经出现在两座城市3000多万居民身边。 这个春节,京津冀的人们正在享受新年的味道。 其中有一位在天津退休的北京老人吴钊。
农历正月初五,71岁的吴钊夫妇参观了国家海事博物馆,然后又去了举办灯展的杨柳清,吃了一顿大餐。 这是她在天津的第二个春节,她忙着和邻居们唱歌打麻将。
女孩在国外,过年的时候玩**。 弟弟和侄子在北京,除夕前来祭拜。 银发大姐吴爽朗地笑了起来。
吴钊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在老同事的推荐下,他于2021年来到天津市武清区,爱上了美丽宁静的绿洲湾社区。
无论养老金如何,老年人都关心医疗。 这个小区离武清区中医院和人民医院不远。 “几个月前,一位邻居心脏病发作,从拨打120到完成手术,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吴钊还纳闷,到底有多快。
吴钊的邻居是一对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妇,他曾经往返于北京和天津之间。 如今,一老一少两家两家越来越亲近,吴姐在2022年认邻居为干女儿,“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
目前,京津冀正携手打造养老服务现代化区域协同试验区和示范区,各地医疗报销等阻拦点逐步开放,两地百万老年人将享受到从“双城”到“同城”的更多便利。
工业界的奋斗者:拓展新世界,产值12亿。
杨万坤乘坐高铁往返北京和天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10年来,天津主动对接北京,推动“京研发与天津转型”的实施。 截至2023年底,天津两大事业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总数已超过6500家; 同时,京津冀共同绘制了重点产业链图谱,产业协同深化固化,“产业圈”越做越大。
今年51岁的杨万坤沿着产业链来到了天津。
2014年,杨万坤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在天津成立铁科宗衡(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和牵引系统。 2021年,杨万坤前往天津担任公司总经理。
近三年来,杨万坤几乎每天都在北京海淀和天津武清之间来回奔波。 为了赶时间,他乘坐了北京地铁4号线,习惯了最后一节车厢,到了车站后离电梯最近,可以直接到高铁站的入口。 他还养成了在高铁上整理工作思路的新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杨万坤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新企业在天津生根发芽,从2014年公司注册,到2016年生产项目一期竣工,再到2023年公司产值超过12亿元,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该公司平均每天有300多套制动卡钳下线,装载到复兴号和和谐号高铁上。
协同发展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轨道,也为我带来了新的机会。 谈京津城际铁路,杨万坤谈起自己三年的旅途,“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等着我们去创造。
*:新华社。
进程编辑:u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