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末年的人物,大家可能会想到慈禧太后。 虽然她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后世的谴责,但最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统治者们没有试图从慈禧手中夺回权力。
毕竟在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除了武则天之外,几乎所有掌权者都是男性,慈禧太后作为唯一的“后宫统治者”,地位非同寻常。
她是如何用手段统治了47年,让李鸿章等人心甘情愿地为她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她采取了三种方式,从而建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
慈禧选择了同治帝作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这让同治帝对她肃然起敬,虽然母子关系并不融洽,但同治帝却因为胆小而不敢反抗慈禧。
既然同治皇帝是她的亲生儿子,慈禧自然不会毒死他,只要同治皇帝存在,慈禧暂时不会受到威胁,就能继续掌控政府。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表现出了非凡的谋略。 封建皇位的继承通常遵循血缘关系,同治皇帝没有子嗣,因此选择皇位继承人至关重要。
慈禧之所以选择年轻的光绪皇帝,一是因为他年纪小,更容易驾驭,二是因为他与同治皇帝是同辈,慈禧可以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参与宫廷事务。
然而,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写信表示反对。
慈禧将光绪交给慈安太后,成功地赢得了慈安的支持,使朝廷和中央政府支持她的声音越来越大,从而实现了她的权力野心。
同治皇帝登基后,因为年纪小,不能把国事交给一个孩子,慈禧太后也不能直接登上金鸾宫,所以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皇帝的限制,就成了她计划的核心。
她联合了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并借助巧妙的政变,将朝廷的大部分权力收入囊中。 但这不是她追求的最终目标,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同治皇帝年纪太小,不能独自治国,这为慈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她命人给金鸾宫架起了珠帘,她坐在帘子后面,皇帝在前面。
这样一来,同治皇帝的权力几乎被完全剥夺了,真正的掌权者自然是躲在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
朝廷大臣们虽然对此不满,但已经掌权的慈禧太后却丝毫不在意他们的意见。 掌权颇大的慈禧,成了清朝真正的掌舵人。
哪怕是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依旧自以为是地听从珠帘后面的政府,牢牢掌握着政府的控制权,丝毫没有把权力还给皇帝的想法。
看得出来,慈禧并不是在找明君,她只是需要一个能听从她的命令,被她利用的傀儡。 而仅仅靠掌握政府,还不足以保证慈禧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以恭亲王为首的诸侯们,权力也很大。
慈禧知道,虽然她和恭亲王合作过,但对她来说,恭亲王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恭亲王是一个对权力有强烈欲望的人,他总是对该地区的新势力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
然而,这些被压制的势力给了慈禧一个机会,可以吸引曾国藩等人等权势人物加入她的阵营。 恭亲王的所作所为,早已让身边的人不满,慈禧用风度和权力的结合,一步步瓦解自己的势力,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原来,恭亲王的权力逐渐散去,不仅惹怒了不少人,还引发了朝廷的打压。 他的权力瓦解了,他自己也成了众人攻击的对象,各方的矛头都指向了他,导致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
这样,他就不能再对当权者构成威胁。 封建分裂现象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每个当权皇帝的头等大事。
恭亲王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坐在皇位上的年轻皇帝,而是慈禧太后,一个真正以太皇太后身份掌控政府的女主播。
慈禧在三个方面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让皇位上的皇帝成为她的傀儡,手中几乎没有实权。 就连光绪皇帝的改革也被慈禧镇压,因为他没有实权,他的想法也未能实现。
起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造反的重要性,但当慈禧完全夺取了实权时,造反已经变得毫无用处。
晚年慈禧奢靡不振,耗尽国库,导致军饷短缺,给国家带来重大危害。 即便如此,法庭上也没有人能与她抗衡。 慈禧掌庆47年,其间清朝逐渐衰落,这不仅是时代变迁所致,也离不开慈禧的干预。
第一次中日海战成为永久的痛点,《新州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决定了清朝的最终灭亡。
慈禧的一生无疑充满了争议。 她是一个后宫女人,擅长权力斗争,最终控制了清朝。 然而,她的自私和对个人享受的考虑使整个国家的未来处于危险之中。
当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为时已晚。 慈禧虽然能力很强,但她的能力是否真的用于国家建设,是否以权谋私,还是值得深思的。
虽然他在位期间犯下了许多恶行,但勉强维持了清朝的尊严和威望,至于其他成就,似乎并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