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福建闽侯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命运多舛的男孩,名叫陈昌杰。
家庭的贫困迫使他的母亲在他刚出生时将他遗弃在村里的祠堂里。 幸运的是,他的兄弟姐妹不忍心丢下这个刚出生的弟弟,偷偷把他带回家。
于是,陈昌杰得到了一个绰号“皮卡”。
陈昌杰从小就表现出出众的智慧,两岁就已经能读写。 在私塾里,他的老师田春安看到了他的潜力,对他赞不绝口。
即使他的家庭太穷而无法继续学业,老师也免费教他,并资助他上一所师范学校。 陈昌杰对老师们的好意深表感谢。
进入青年时期后,他在保定军校学习,结识了好友傅作义。
初次相识的两个人,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奋斗、一起奋斗,也因为政治观点不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毕业后,陈昌杰在傅作义的推荐下进入了阎锡山的军队。 他勤奋好学,在军队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只用了11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师长,后来成为蒋介石的将领之一。
他的勇敢和勇气在军队中广受赞誉。 在1937年的平星关胜利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有了响亮的绰号——“长生将军”。
陈昌杰曾因军令纠纷与阎锡山意见相左,被免职。 他因此非常生气,于是带着警卫营来到了绥远,与好友傅作义汇合。
然而,情况在不断变化,即使是最好的兄弟也无法幸免于政治分歧的考验。 解放战争最后阶段,傅作义极力推荐陈昌杰担任天津防卫司令员。
陈昌杰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向朋友们发誓,要保卫天津至死不渝。 然而,解放军的攻势如此强大,以至于在短短两天内,天津几乎沦陷。
陈昌杰焦急地打电话给**向傅作义求助,得到的却是一句冷漠的一句话“坚持下去,有办法”。 最终,天津在枪林弹雨中攻克,陈昌杰的命运也是悲惨的。
陈昌杰在狱中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个英武勇猛的将军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儒家将军”。 他深知共产党的宽大政策,明白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
于是,他选择放下心中的仇恨,主动接受转变,与管理员密切合作,希望早日重获自由。 然而,令他愤怒的是,他后来得知他的朋友傅作义已经成功地改变了立场,成为共产党起义的将军。
这个消息与他自己作为囚犯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觉得自己被朋友欺骗了,变成了一个倒霉的傻瓜,所以他陷入了自我挫败的状态。
1959年,陈昌杰被贡德林战犯管理中心特赦,重获自由。 然而,他与朋友的友谊并不像以前那样持久。
陈昌杰可能会问自己,自己的命运是否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至于傅作义,他只会苦笑一笑,不再去想这个昔日闺蜜带给他的荒诞生活。
02 泪流满面的陈昌杰最初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一起被关押在“公德林”监狱。 在狱中,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一到读书时间,他就会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怀里抱着一大摞马克思主义和***的著作,专心学习。
陈昌杰是自学成才的战俘,他的学习态度深受杜玉明的赞赏。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赢得了战俘的尊敬和爱戴,也获得了“理论家”的称号。
他总是主动承担最脏、最累的工作,为战俘树立了好榜样。 沈醉嘲笑他是“活宝”,但他认为劳动对身体有好处。
同时,傅作义也意识到大势已去,早在1948年,他就暗中联系解放军,准备率领部队向城城投降,以保住第一线生命。
** 他曾承诺,只要傅作义同意和平解放,他就会保留部分军队,并赦免他的战争罪。 不过,因为傅作义手下有一支**军,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直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突然攻占天津,傅作义才意识到大势已转,最终选择投降,这样北平才能和平解放。 此后,傅作义多次拜访***,受到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实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傅作义——水利部部长安排了合适的职位。 果不其然,1952年,傅作义接任了这个职位。
十年后,陈昌杰获释,成为首批被赦免的战犯之一。 原来,傅作义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地为他们奔波,这超出了陈昌杰的预料。
他被朋友的和解所感动,出狱后立即去看望***,照顾他,让他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 国民党三位高级将领的命运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因为他们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03 陈昌杰的人生转变:从战犯到历史的见证人 1956年,傅作义在一次重要的党内高层会议上正式提出释放陈昌杰的要求。
他说,陈昌杰与他有过多年的战斗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可以看作是前罪犯。 陈昌杰只是在最后一刻对前线的认知有所偏差,他选择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
他请求对陈昌杰等人宽大处理。 在会上,**明确表示将批准对表现良好的战犯进行批量特赦。 三年后,1959年1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战犯管理研究所决定特赦首批10名思想改造、表现积极的战犯。
其中有陈昌杰、杜玉明、王耀武等老将领。 在发布仪式上,当听到他的名字时,陈昌杰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感谢战犯管理局给予他的宽大处理。
**亲自与陈昌杰见面,询问他的想法和意图。 陈表示希望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并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告知陈作义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他申诉和求情,我们应该原谅他的行为。
陈对傅作义的这一行为表示感谢。 最后,建议陈昌杰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手稿,作为历史的见证。 这个建议给了陈昌杰一个新的人生方向。
出狱多年后,作为上海政协文化史委员,他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物质价值很重。 改革开放后,战犯管理研究所权衡历史,恢复了陈昌杰的名誉,并在上海举行了他的骨灰仪式,他终于得到了姗姗来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