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脖子拍脸的舞蹈又被追捧了!?
在经历了主题3的魔舞和妻子的文艺热潮之后,抖音平台催生了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窒息舞”。
这种独特的舞蹈动作由舞者用一只手模拟窒息手势,另一只手模拟戏剧性的拍打动作。 当观众目睹这一幕时,就连久经网络风暴的老网友也忍不住眼花缭乱。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抽象而有争议的元素,竟然像野火一样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狂潮。
那么,《窒息之舞》是如何从众多短篇内容中脱颖而出,在网络上走红的呢? 网友们对这一新兴趋势有何反应和看法?
故事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我指尖触屏开启直播间的那一刻。
一进屏幕,迎接我的是一位身穿紫色衬衫和黑色皮裤的男网红,他正热情地表演舞蹈——正是最近热议的“窒息舞”。
在这个直播世界里,网红全神贯注,身体随着节奏有力摆动,一只手模拟动作仿佛扼住别人的喉咙,另一只手戏剧性地扇动,仿佛在空中与观众进行视觉互动。 这一幕不禁震撼了我的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表演的冲击力。
同时,他的脸上露出略带油腻夸张的表情,身体随着**的节奏左右摇摆,每一寸肌肤似乎都在诉说着舞步背后的故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有争议的舞蹈的数量高达21亿次,让人深思:这个世界真的疯狂到这个地步吗?
随着人气如火如荼地攀升,这一被一些人质疑能不能叫舞蹈的举动,迅速引发了大批网友纷纷效仿。
有网友仔细琢磨,试图恢复; 有网友以轻松的心态加入进来,趁机制造笑声; 其他人可能梦想着超越原作,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诠释为舞蹈赋予新的生命。
也许是因为那个无意的举动,我打开了直播间,让某声音误以为我对这类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的推荐清单开始被这种独特的舞姿**填满。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我最终选择打开评论区,那种对谁热衷于这种内容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这样做。
果然,我的怀疑并不是唯一的:
谁创造了这个? 每次登录抖音,似乎都要先承受两次沉重的打击。 一位网友写道,显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当然,也有网友对这种舞蹈表现出了喜爱,尤其是很多好看的博主纷纷效仿,评论区充斥着“姐姐请抽我”“老公会看”等留言。
不过,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不少网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厌恶:
“刷这样的**真的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想戳瞎自己的冲动”,“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骚扰”。
面对这个风靡一时的网络表情包,我不禁想起了《娱乐至死》中震耳欲聋的一句话:
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所有严肃的问题都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被娱乐,而是娱乐本身已经成为严肃问题的一部分。 ”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所谓的窒息舞,除了给人带来身心不适之外,其背后的暴力元素也不容小觑:比如舞蹈中的掐脖子、扇耳光等动作,都是赤裸裸的暴力象征。
这种暴力现在在网络世界中普遍存在,这难道不是具有讽刺意味吗?
更可悲的是,娱乐严肃的话题并将痛点变成模因的情况并不少见。
比如,“杭州老婆杀人案”发生后,“化粪池预警”源自网络;
再比如,《隐秘的角落》热播后,“要不要一起爬山? ”
这个模因至今仍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原本用来揭露家暴受害者的悲惨处境,如今被一些网红博主以“家暴妆容”的形式模仿和展示。
这种现象所指的“家暴化妆”,是一种模拟鼻子发青、脸肿、浑身淤青的效果,仿佛经历过家暴之后的化妆手法。
追溯其起源,所谓的“家庭暴力化妆”的概念本来就不存在。 几年前,一位西班牙艺术家与好莱坞女演员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照片,重点关注与家庭暴力的斗争。
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和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等公众人物都曾用化妆来描绘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提高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
在这群人中,除了骇人听闻的瘀伤,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们脸上的真实情绪:麻木的表情,呆滞恐惧的眼神,生动再现了遭受家暴的女性的心理状态。 家庭暴力不仅对身体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承载着反家暴含义的妆容,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在一位国外知名网红博主提出“即使遭受家暴也要保持美丽”的言论后,“家暴化妆”逐渐演变成为国内社交网络的流行趋势。
它不再象征着痛苦和挣扎——面部疤痕、凌乱的头发、冷漠的表情和倔强的眼神被重新诠释为另一种“酷”和“美”。
即使遇到家庭暴力,我也能冷静到骨子里。 ”
画个家暴妆,瞬间炸开朋友圈。 ”
甚至,在某些圈子里,能够成功打造出逼真的“家暴妆容”,似乎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技能。 然而,这样的审美趣味无疑是对家暴残酷现实的淡化和娱乐,忽视了家暴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悲剧。
商家针对“家暴妆容”的潮流,适时推出化妆品系列,模拟“家暴妆容”的特效滤镜也在一些**编辑软件中走红。
当伤疤被粉饰为时尚时,痛苦被消费为娱乐,暴力在戏谑中被轻描淡写。 家庭暴力,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其背后的残酷和被施虐者的无助呐喊,在这种趋势中被悄悄忽视了。
近期出现的掐脖子舞现象,也反映了娱乐暴力元素的社会现象,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热潮。 这种没有下限的娱乐,就像精神鸦片一样令人上瘾,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价值观的基石。
我们身处一个全民狂欢的娱乐时代,但要更加警惕娱乐至死的潜在危机。 娱乐没有原罪,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人们在这场集体狂欢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深刻洞察:“面对娱乐的洪流,谁会坚决举起对抗的**? 当郑重其事的话语沦为笑声时,我们该如何表达忧虑呢? 治愈因过度笑声而疲惫不堪的文化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
如今,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积极,追求阳光。
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隐藏着我们不想触及的痛苦,我们可能无法帮助每个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而不把痛苦当成消费品。
尊重他人,避免触碰自己的伤疤,是修炼最基本的原则。 践踏底线,失去良知,换取一时的知名度和流量,其实是对人性的亵渎。
只有坚守道德底线,才能保护我们共同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