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是,来自同一个大家庭的人应该有相同的姓氏。 但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个概念并不适用。 比如楚庄王被我们称为“熊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姓熊。
侄子名叫杨阔,曾孙名叫南瓦,姓氏不同。 那么,楚王室到底姓什么呢? 这是怎么回事?
“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血缘关系的象征 “姓氏”和“氏族”是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都用于表示一个人的家庭亲属关系。
据《通建外记》记载,“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用来追溯祖先的血统,其主要作用是区分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裔,促进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氏族”是“姓氏”的一个分支,是同父姓祖先每个分支的象征。 与姓氏不同,姓氏灵活多变,会随着祖先的姓名、封地和官职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父子世代可能有不同的氏族,或者某人的后代可能有多个氏族。 比如,阳禄的“阳”、南娲的“南”、屈原的“曲家”,都来自楚王室的姓氏,米姓,可以分别称为米姓杨、米姓、米姓曲。
在中国古代,“姓氏”和“氏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人用名字来称呼,而不是用姓氏来称呼。 例如,曲原虽然姓曲,但我们通常称他为曲渊,而不是米渊。
同理,英当被称为秦武王,而不是“”。 自秦汉以来,姓氏逐渐统一,姓氏成为主流。 然而,一些古老的姓氏,如应、姬等,已经逐渐成为小众。
那么,楚王室的宗族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熊”,因为楚庄王叫熊大队。 不过,阿月认为楚王室的宗族应该是“楚”,而不是“熊”。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君主通常没有氏族,而是以国名为宗族。 例如,在联盟等特殊场合,君主的名字被用作国家的名称。
比如西周王朝的楚国,肯定都参加了周天子主持的联盟,所以应该也不例外。 所以,楚氏王室的氏族应该是“楚氏”。
熊瞿有三个儿子。 周奕王在位期间,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在宫廷中见面。 雄渠深受江汉地区人民的喜爱......于是,他立长子康为居康王,次子洪为鄂王,小儿子志奇为月章王......后来,熊悟康早逝,熊瞟去世,儿子熊志宏继承皇位。
熊志宏死后,他的弟弟杀了他,亲自篡位,称熊砚为王。
最直接的证据在《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提到,楚平王登基后,从七极改名为雄居。 如果“熊”是楚王室的姓氏,那么楚平王在改名时就不需要特别强调,只需要改一部分名字就行了。
因此,可以推断,“熊”字只能由前朝楚国的儿子或国王使用,是楚国首领的专属称号,而不是楚王室的姓氏。 “楚”是楚王室成员在需要姓氏时使用的姓氏。
当然,为了书写方便,有些双字名称会省略为单字,比如金温公重儿有时缩写为“重”。 而“熊”二字是楚王的专有名词,省略也是自然的。
这也是楚国灭亡后许多皇室成员的姓氏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