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条非常神秘的线,虽然看不见,却不经意间将中国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另一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很准的,这条神秘的线叫什么名字?
它就是“胡焕勇线”。 所谓“胡焕勇线”,其实是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 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
胡焕勇的台词“?
当然,这和胡焕勇有关,胡焕勇是谁?
胡焕勇,江苏宜兴人,生于1901年11月20日,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1923年,胡焕勇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6年赴巴黎大学深造。 1928年,学术成绩斐然的胡焕勇回国任教,并从事地理相关研究工作。 1934年,胡焕勇带领青年教师到苏北考察水利和盐垦,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1935年,胡焕勇发表了《中国人口分布》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高线人口密度图,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胡焕勇认为中国人口的分配规律是什么? 从黑龙江省的艾汇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市画一条直线(约45°),这条线东南侧36%的土地支撑着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侧64%的土地只支撑着4%的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事实上,中国学者早就知道中国东南狭小人口稠密,西北广袤人口稀少,但没有人给这种模糊的理解下定义,也没有人给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 直到胡焕勇划定的这条线出现,中国人口的分布才得以厘清。 后来,人们称这条看不见的线为“胡焕勇线”。 之所以叫“胡焕勇线”,除了这条线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来之不易! 当时,中国大约有4个75亿人口,胡焕勇需要获取全国所有区县的人口数据,很难想象1935年有多难; 拿到数据后,胡焕勇用1点表示2万人,在地图上画出2万多个想法,然后画出有等高线的人口密度图。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胡焕勇的台词仍然非常准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虽然中国人口已超过10亿,但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人口比例为942% 至 58%,和当年相差不大,胡焕勇那条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没有被打破,实在是太惊人了。 不仅如此,根据研究,400毫米等降水线(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也与胡焕勇线基本重合。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成立和发展100周年之际,开展了“中国地理学百年发现”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发布地理发现30件,“胡焕勇线”仅次于“珠穆朗玛峰勘测”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