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清洗,不断爆出停产、拖欠业务、裁员降薪等负面消息,甚至不少车企黯然离场。 在盘点中,我们发现合资品牌和新生力量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无法“滚动”的合资汽车公司逃离中国
继铃木、菲亚特、欧宝、雷诺、吉普等在2024年退出后,讴歌和广汽三菱也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2024年初,讴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在中国16年的发展终于成为历史。 早期,讴歌以高价进口商进入国内市场,后来与广汽成立合资企业,以广汽讴歌的名义在国内生产,并推出了CDX、RDX和TLX-L三款车型。 不过,这三款车型的销量都不尽如人意,直到2024年,广汽讴歌不得不停产退市。
此外,“三菱退出”的消息也已在2024年尘埃落定。 广汽三菱今年的销量已经跌至谷底,月销量不足1000辆。 6月,工厂停产,7月优化员工,9月三菱与广汽就退出谈判,10月,三菱汽车正式宣布将**合资广汽三菱股份解散合资企业,三菱在中国本土汽车生产将结束,库存耗尽后新车销售结束, 这意味着三菱将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十几年前,三菱是国产车企成立之初采购“发动机及相关配套技术”的首选,被誉为“国产车教父”。 如今,广汽三菱已经离场,令人遗憾。
讴歌和广汽三菱的退出只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业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赛道迅速崛起,而主导燃油车时代的合资品牌则处境堪忧。
国内乘用车市场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国产品牌零售销量达124万辆,同比增长17%,环比增长8%。 2024年,国产品牌累计占有率为52%,同比增长46 %。另一方面,在合资阵营中,2024年12月,主流合资品牌汽车零售销量为79万辆,同比下降7%。 12月德国品牌零售份额为205%,同比份额持平,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5%,下降 23%。美国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3%,下降11 %。
除了市场份额的流失,合资车企对国内乘用车厂商的年度销量排名也不尽如人意。 根据乘用车协会的乘用车销量排名,2024年前五大厂商中只有一家合资车企,一汽-大众,销量为184家8万辆,其余座位由国产品牌占据。
作为全球最大、最前沿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合资汽车品牌要想一席之地,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从零开始”的决心和勇气,新技术领域的布局和投入、产品定位、品牌形象、营销等任何维度的短板都会导致边缘化。
“缺钱”的新生力量,生死攸关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天际、紫友佳、魏玛、爱驰汽车等在内的一批造车新势力一直处于令人担忧的境地,有的甚至不得不退出。
天际汽车的前身是电咖啡汽车,电咖啡汽车是乐视汽车内部孵化的品牌,成立于2024年,属于新车制造势力的老牌品牌,专注于微型电动车市场。 2024年,点卡汽车开始品牌化,推出高端Skyline汽车品牌。 2024年,“浙江电咖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天际汽车科技集团共推出ME5、ME7、E5、M7四款量产车型。 其产品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只有 1130,000 辆,2022 年降至 5,000 辆。 天际汽车的产品质量也存在诸多问题,其ME7车型曾多次发生自燃事故。
随着天机汽车经营环境的恶化,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天机汽车陆续传出减薪、裁员、关店的消息,2024年之后,这种危机愈演愈烈,2024年4月,天机汽车宣布启动停工政策,正式宣布终止营业。
在天际曝停工停产的同一时期,另一家造车新势力紫优佳的官网和APP相继被停职,官方微博也被清空。
天际汽车和紫优佳的故事在车圈并不陌生,毕竟近几年在新生力量中上演的类似故事太多了,不乏曾经被市场普遍青睐的品牌,比如威马、爱驰。
2024年初,威马汽车还经历了工厂停工、门店停摆、员工无薪离职、APP服务暂停等各种负面消息。
威马汽车成立于2024年,先后获得腾讯、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投资,总融资额超过230亿元,先后推出了EX5、EX6、W6三款量产车型,一度跻身新车厂商第一梯队。 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威马汽车的发展一直陷入困境,其产品销售一直低迷,只有442万辆,2024年将降至5321辆,远不及同期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 与此同时,威马汽车的产品质量也饱受诟病,其EX5车型曾发生多起自燃事故,引发消费者投诉和诉讼,威马汽车被迫召回部分车辆。
与此同时,威马汽车的经营状况也日益恶化,资金链断裂,货款拖欠,导致工厂停产,部分门店关闭,售后服务缺失,员工延迟减薪,甚至被列为失信人,被法院执行, 而董事长沈辉则被限制高消费。威马汽车曾试图通过寻求外部投资、与其他公司合作、进军海外市场来挽救局面,但都以失败告终。 2024年10月,威马汽车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成立于2024年2月的爱驰汽车在2024年也未能幸免。 爱驰汽车已推出U5和U6两款量产车型,其中U5为其旗舰产品,定位为智能纯电动SUV,搭载L2级自动驾驶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OTA远程升级系统等功能,续航里程460公里,补贴后价格在15万元至25万元之间。 其产品销量一直低于预期,只有15万辆,2024年只有3000辆,与同期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相差甚远。 其产品质量也存在诸多问题,其U5车型曾遭遇过电池故障、车辆失控、车门开裂等诸多事故。
由于资金链紧张,商业货款拖欠,工厂停工,部分门店关门,售后服务缺失。 2024年9月,爱驰汽车宣布开始实施停工政策。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多数新车企业的处境并不轻松,要么挣扎着摸索出盈亏平衡线,要么亏本卖出一条。 其根源在于,造车新势力在系统能力和品牌口碑上没有深厚的积累,盈利模式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产品节奏更稳定,盈利能力更稳固。 以通用汽车为例,其 2022 年的净收入达到 1567 亿美元,净利润达到 99 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资金实力可以支持其长期的产品规划。
当然,为了稳定局势,新生力量也在寻求更多破局的方法,比如加快推新品的步伐,试图用互联网行业“快试错”的逻辑来对抗传统车企的“高高在上”,但始终是少数人行之有效。
写在最后
无论是退出中国的合资品牌,还是纷纷陨落的新生力量,其发展历程和困难都折射出汽车行业的现状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新品牌的快速涌现,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已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一直是一项考验综合实力的庞大工程,也是一场长期的较量,考验的是车企的耐力,资金、技术、人才、清晰的发展路线、完善的服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任何试图突破人群的人,或者只有这些元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最终都会出局。
车企破产成为常态的背后,也预示着“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显著。 近日,包括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董事长余承东、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纷纷公开表示,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未来主流玩家不会超过5家。
可以预见,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024年,“生存”将成为车企追求的现实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