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新银墟博物馆的展览后,我有一种感觉,我从未见过如此全面彻底的商代文明诠释,我感觉更接近3300年前的大邑商人,变得触手可及。 ”
2月26日,刚走出展厅的赵先生说。 他来自上海,当他听说新银旭博物馆正式开馆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来看展览。
现场青铜展示。
正如赵先生所说,新银墟博物馆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展出的文物数量和种类是商代文物展览中最多的。 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是首次展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自1950年春以来发掘的精美文物。
银旭博物馆成立
几代人的梦想成真
1928年,董作斌在安阳银墟挖出科学考古的第一铲,拉开了近百年的银墟考古帷幕。
商代文明或许没有完全重建,但通过近百年不断的考古工作,司马迁《殷本纪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商代社会,几乎已经显露出来。
银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银旭博物馆馆长陈兴灿看来,新殷墟博物馆的成立,其实是几代人梦想的实现。
陈兴灿. 在殷墟建立博物馆,从殷墟出土的文物,不仅是商代文明的展示,也是对中国考古事业的极大推动。 ”
陈兴灿说,商朝的真实历史,大部分已经埋在地下,或者永远消失了。 虽然考古学家通过发掘揭示了商代晚期的历史,但仅凭博物馆里的文物,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许多文物以前从未见过,即使它们被挖掘了很多次,但它们当时的功能仍然未知。 因此,未来对殷墟和商代的考古研究工作可能是无止境的。
精细化考古发掘是趋势
英雄不能“按地区判断”。
作为商朝晚期的都城,殷墟历时273年,在中国首都历史上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3300多年前,居住在银墟的商人自豪地称其为“大邑商”,通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银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此前,有不少报道称,历时近百年的银墟考古发掘,挖掘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所长何玉玲看来,这种计算方法不够科学,与新时代的考古理念背道而驰。
何玉玲。 何玉玲表示,目前的考古工作是在多学科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精炼的考古学,因为考古学始终是一门“破坏性”的令人遗憾的科学,所以考古学的原则是先保护,尽可能提取信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说你挖掘得越多越好,只要你能提取出所有的信息就行。 何玉玲举例说:“比如,我们找了一条长2000米、宽20米的路,我挖了20米,做了一个剖面,弄清楚了它的结构。 ”
陈兴灿认为,不是挖掘得越多,知道的越多,而是精炼考古发掘的目的,就是通过最小的发掘面积,提取最多的信息,从而重建古代社会。
眼尖的观众一眼就看到了挂在博物馆一楼墙上的“精细考古实验室”的标志。
何玉玲解释说,田野考古工作的条件非常有限,对文物进行现场清理往往没有条件,尤其是一些漆木、纺织品,氧化极快,所以像战车马坑、祭祀坑和一些墓葬,都在现场整体包装好,放在精细的考古实验室里做进一步的工作。
而很多观众在参观马车和马坑时也会好奇,商代的战车和马匹是如何提取出来的? 精品考古实验室外有玻璃幕墙,让观众将来可以看到外面考古学家的作品。 “我们将继续努力,尽快让精美的考古实验室投入使用,”何说。 届时,大家会看一看,了解一下提取、清理、修复,最后进入文物展厅的全过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
看透事物
用文物“讲述”两个人的故事
去过新银旭博物馆的游客一定会被“雅昌”和“子”的精彩人生故事所吸引,一个是商王最信任的铁血将领,一个是吴鼎和女人最宠爱的小王爷。
通过文物讲述两人的故事,正是《龙头从何而来》策展人何玉玲、《谁是儿子》策展人于成龙,以及安阳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专员余成琪, 想看。
何玉玲表示,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文物的“群展”,虽然有些文物之前已经展出过很多次,但“龙从哪里来”展览会把雅昌墓出土的文物全部拿出来一起展示,让大家看到那个时代雅昌的真实生活。
群展的优势在于它基于考古学家的视角,将不同的文物连接起来,讲述人物或事件,这也是考古博物馆的最大特点。 在其他一些博物馆,一件作品是单独展出的,但没有其他文物支持这件文物,这对策展人“讲故事”不是很方便。
展览不仅体现了亚昌作为将军的铁血一面,还讲述了他日常的田园生活,同时通过墓葬的“爽肤水”等活体遗物,展现了这位大商人温柔的一面,让亚昌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一般来说,它是通过事物看到人们并讲故事。 何玉玲说。
于成龙。 199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银墟园华东H3矩形地窖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兽骨1583件,其中689件刻有商王武定时期占卜记录2250余条。这些占卜记录都指向一个人,即“儿子”。
“儿子”是武定和女浩最小的儿子,也被很多观众称为“小王子”。 展览策展人于成龙博士通过“谁是儿子”、“儿子的生平”、“孩子占卜和商王的占卜”三个单元,将数百块甲骨组成的“王子日记”连接起来,生动地勾勒出“儿子”的形象。
俞成龙表示,希望观众通过阅读《太子日记》,对太子形象形成具体的了解,从而了解商朝的家系和儿子的一生。
通过这次展览,我想向自1899年甲骨文出版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寻求真理的一代又一代学者致敬。 “俞成龙说。
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