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在英国还有一块“飞地”? 虽然它的面积不大,只有16个7、但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看看。
这一切都要从清末说起。
清朝末年,国力被削弱,却依旧沉溺于“**上国”的梦想,无视西方的崛起,甚至满怀鄙夷,认为那些先进技术是“奇贱的技艺”,没有多大用处!
当时,英国刚刚经历工业革命,急需一个大市场来倾销廉价商品,于是向清朝求贸易,但未获准。 后来,林则徐卖烟,鼓舞了中国人的心,却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打得无力反击,被迫签订了羞辱国家的《南京条约》。
后来,清朝被列强盯上了,都想咬一口,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拯救穷弱的清朝,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于是掀起了“以中为身,以西学为用”、“西化运动”等自救运动, 等等,其中之一就是购买国外先进的**,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1881年,清朝派出包括丁如昌在内的200多人前往英国纽卡斯尔,带回早先订购的“朝雍”号和“扬卫”号两艘巡洋舰,同时参观了英国海军基地等地,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
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坐船是很辛苦的,从中国到千里之外的英国,长途跋涉颠簸,缺食缺水,很多人受不了就病倒了。
到了英国后,大家更不习惯这片土地,其中袁培孚和顾世忠在异国他乡病逝。
由于回国途遥远,缺乏先进的尸体保存技术,青**最终决定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买下一块土地,埋葬两名不幸病逝的水手。
1881年8月9日,勇敢和杨伟吹响汽笛,离开英国纽卡斯尔,驶回远东。
六年后的1887年,北洋海军师再次向德国和英国派遣了400多人。
其中,去德国的那艘负责接收“靖远”号和“来源”两艘巡洋舰,去英国的那艘负责接收“致远”号和“靖远”两艘巡洋舰。
不幸的是,在英国纽卡斯尔接收**的过程中,又有三名北洋海军师的士兵因病去世,他们是21岁的连金元和30岁的陈守福,以及福州水手陈成奎。
和以前一样,因病去世的三人被埋葬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
1911年,清朝巡洋舰“海旗”号被派往英国参加英国国王的加冕庆典。
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们没有忘记他们曾经的兄弟,他们派人到纽卡斯尔翻新了五块墓碑,但之后没有人照顾他们。
直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原来,埋葬五名士兵的墓地是清朝政府通过驻英国大使馆购买的,面积约为180平方英尺(约16平方)。7平方米),当时总共花费了15英镑,距1881年已经过去了142年,产权仍属于中国。
于是,海外华人、留学生、中国文物保护协会联合发起了众筹活动。
募集的资金用于修缮埋葬北洋海军五位士兵的墓地,并举行追悼会,慰藉他们在天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