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个月前,也就是2023年12月2日,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就发布了一条消息,公布了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的主题和主标志。 龙年春晚以“龙游、欣欣家国”为主题。 主标志也是围绕“龘”字设计的。
在腾讯新闻的消息中,排名前三的消息是这样说的:
萧清风徐来,不管你请谁,都不要说教! 也不要总是抒情! 一年四季,我都忙得累死了! 现在是新年,轻松快乐不是很好吗? 看看以往火爆的春晚,前任导演都树立了榜样,现在的春晚导演都复制不了往届春晚的氛围! @雲中漫步好多年不看春晚了,现在的春晚都是说教,一年都没学好,所以就几分钟。 @青松都是哗众取宠。空灵的鼓手,社会的积极发展,老百姓需要的精神食粮,让中国人民有很强的凝聚力,有面对任何敌人都不猥亵、敢于拼搏、敢于取胜的正能量。从网友的评论来看,这几年对春晚没有正面的好评,都是挑剔的,最被诟病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说教味道太重,大家都累了。
说实话,我也抱着“看你”的心态去看春晚,随时准备笑笑嘲讽,证明自己还是一个“眼睛亮”的人。 不过,今年的央视春晚真的不一样,真的让我大吃一惊,相信也会让很多还在看春晚的人眼前一亮。
去年央视春晚,央视评论版的标题是“人民春晚充满中国风情”,光明网的标题是“人民春晚,暖心守望”,今年长沙发布的标题是“人民春晚,你我都是主角”。 虽然去年提出了“人民春晚”的概念,但今年确实比去年走得更远,实施也比较到位。
既然要发表评论,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范围和评价标准。 还有,俗话说“三句话不离开行业”,对于我这个“中度职业病”患者来说,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课堂,如果把央视春晚比作一堂高水平的中文课的话。 今年的春晚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 随便说说,可能没有什么逻辑,咱们就好好玩吧。
我觉得今年的央视春晚最厉害的,就是最大程度的营造出一种“共情”的情境。
与以往几十场春晚不同的是,开幕前的“热身”不再是某个团体或某个公司迎接全国人民过年,也不是某个国家的政治要人、中国某个国家的机构、国外的某个组织祝全体中国人新年快乐。 取而代之的是“课前问题”——我们的春晚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步是花大约 15 分钟展示各行各业的起起落落,最大限度地提高广泛的同理心并增加参与度。 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在他的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认为,自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中。 一方面,我们有客观的现实,如河流、树木和狮子。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虚构的现实,如神、国家和公司。 随着时间的流逝,想象中的现实变得越来越强大; 为了在今天生存,河流、树木和狮子有时不得不依靠神灵、国家和公司的想象现实来做得很好。 通过文字创造想象的现实,大量互不相识的人可以有效地合作,效果不仅如此。 没有这些共同的“想象现实”作为基础,我们很难理解,数十万互不相识的人,竟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比如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战争双方的军人在战争环境下,甚至更大群体追求更高的目标——十亿多的向往中国人民为了繁荣昌盛,为了安居乐业。
因此,用春晚来激励人心、团结人心、鼓舞人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想象现实”是必要也必要的。 作为2023年新高考试卷的作文材料,我说,”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把形象展示......一个国家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个环节在时间控制上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央视春晚4小时26分钟。 “课前热身”约占整个时间的十八分之一,相当于45分钟课堂上约3分钟的热身,以激发同理心并增加参与度。 接下来的开场舞和主持人的开场白相当于“课堂目标”,现在比较流行的术语是“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目标”还是“素养”都应该有层次感,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维度上有所收获和成长。
比如五位主持人中,任鲁豫的台词承担了“政治正确”的功能,是思想认知的锚点,是插科打诨的基础,虽然与其他四位相比,他的表演依然充满“爸爸”,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项大型文艺活动,“打好基础”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人的认知受制于相当复杂的多重因素,如智力水平、知识水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所以需要证明“绝对正确”的东西注定只能是“基础”,不能太复杂,否则就会失去“基础”。 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里面的人物可以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从三岁到一百零三岁,在多大程度上能容易辨别出来。 而更复杂的划分,也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理解,比如恶人的人性光辉,好人队伍中的虚伪和狡猾等等。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我认为教师不仅应该是“批评家”和“和平缔造者”,更应该是“建设者”。 每个老师都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观好恶,有理想去追求,但不能直率地引导不熟悉世界的孩子为了老师自己的理想去参加葬礼,那就大错特错了。 另一方面,为什么要让孩子冲到老师自己不敢做的事情的前面呢? 孩子的创造能力应该用在正确和积极的方向上,因为一个黑暗的角落而拒绝太阳的光线是不明智的。
至于有人说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还有语言节目整体拉胯等等,这些负面评价是不可避免的。 一位老领导曾经说过,伸出一只手,手指的长度就不一样了,更何况这么多有脑子的活人,思想一致就是一场灾难。 我认为他是对的。 在一次公开课上,课程评估专家提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问题: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参与程度有多高才算合格,多高才算优秀? 他认为,简单多数是合格的,绝大多数是优秀的,他100%参与其中,可能有,但他做不到。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评价专家是国内知名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真正专家级老师之一。 最后,我也同意“语言程序整体拉胯”的评价,但我能理解这一点。 除了把自己弄黑,他们还能嘲笑谁? 谁敢讽刺? 而有名的,比如俞倩先生,就是用那点黑料“抽烟、喝酒、烫头”,话多了也不“笑”。 “语言”节目可能已经死了。
不过十五年,所以最后,老天就给你一个晚年的问候,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