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振兴太宗的遗产下了很大的功夫,政绩举世瞩目,唐朝经济兴旺,国威远望。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空前活跃,各种书法风格突破了藩篱,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 正规的文字也从稳重方方变为雄伟朴素,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旭、徐浩、闫振清等。
张旭(约675-759),又名伯高,吴县人(今江苏苏州)。 他先是被任命为常熟县尉,后来成为金武的首领,被称为“张长石”。 因为热爱书法,创作时忘了睡觉吃饭,醉醺醺的痴迷,被誉为“张疯”。 书法好真,草是两体,尤其是草书在世间玲珑,后人尊为“草圣”。 其正规的文字正直严谨,循规成章,朴实精致。 现存的《琅官石柱实录》(741)生机勃勃,严谨严谨,是其代表作。 苏轼的《东坡碑文》评论说:“文朴深远,像金宋时期的人。 ”
徐浩(703-782),原名吉海,是岳州人(今浙江绍兴)。 苏宗在位期间,被授予中院士,四方的诏书都是徐浩写的。 他擅长八点、线条、草体,尤其是常规文字。 他的书是父亲徐巧之教的,文体圆润肥厚,自成一体,晏振清在历法上与颜振清一样有名,被誉为“严旭”。 其现存的正规文字中最著名的是《北空僧碑》(781年),这块碑是徐浩生前一年写的,笔迹沉重,结稳,略显笨拙,骨力东大,唐代正规文字中有许多模仿这块石碑的作品。
严振清(709-785),清大臣,京昭万年(今陕西习),曾任平原太守,人称“严平远”,是尚书部官、太子和师咐县公,故又称“严陆公”。
闫振清不讲究优雅的学问,偏爱书法。 他的书先是楚遂良学的,后来又是张旭的指导,吸收了唐初四大家族的特色,结合六朝的篆印和笔法,逐渐摆脱了旧法,彻底摆脱了唐初的谄媚风尚, 并开创了划时代的书法新风格。
其常规字体很好地利用了中心,水平绘图略薄,垂直、点、撇号、捏略厚,边缘较厚。 文风气势磅礴端庄,天骨开阔,达到了圆满的境界,是自成一体的体系,符合其高尚的品格,是“人书合一”的完美典范,被后人称为“严帝”。
闫振清的正规剧本流传了不少,“一碑一出场”。 他早期的著作《多宝塔碑》(752),用笔清澈湿润,身形匀称稳重,从头到尾没有松弛的笔。 后来的《东方朔书》(754)一书是他中年得意的作品,工整有力,风格鲜明磅礴。 该书写于《大字魔姑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书的风格比较圆润古朴,点画有印章的意思。 而《唐代中兴颂》(771)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气势庄重、文笔高雅有力,是大字大字的杰作。
此外,还有《燕秦历碑》(779)、《燕家庙碑》(780)等。 燕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末的刘公权、宋代的蔡襄、苏轼,以及清代的刘庸、钱峰、何少济等大师都传授过严法。
唐末元河时期,社会经济走下坡路,文艺也走下坡路,书界一落千丈,仙通之后更是衰落,几乎没有家可称。 可以说,唐末的书法只是沿袭了前辈的风格,几乎没有独创性。
刘公权(778-865),原名成航,原籍陕西京兆华苑(今陕西耀县)。 刘公权带着书进官间,受到皇帝的尊敬,当了20年的宫廷书法家。 他在书的开头就学了王羲之,然后进出燕振卿,有了欧阳洵的实力,就成了自己的一家人。 正规的楷本,帅气,书法结实,见骨,比脸体略细,故称“燕筋柳骨”。 他流传下来的著作包括《神秘的塔碑》(841)和《因此军事碑》(843)。 《玄塔碑》是刘功泉最细致的作品,却是最暴露的,穷书生容易陷入僵化之病。 《至军碑》更加成熟丰富,也更加鲜明,结的布局稳重均匀,左紧右稀疏,笔圆圆,沉稳稳重,展现了柳书丰富开阔的艺术特色。
佛教在唐朝发展迅速,大多数皇帝都信奉佛教,经书的翻译和写作是空前的。 经文学生是以写经文为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擅长写作。 比如沈弘写的《阿毗昱檀摹卷》,结沉稳稳重,笔气自然流畅,气质十分禅意,堪称“经生书”的典范。 不过,《经书》也常常缺乏改动,千篇一律,所以书名也是贬义的。
唐**经典中最著名的是钟少靖的《灵飞经》,流传下来的有四十三行墨书,现藏于美国翁旺阁,也有拓片。 这是开元时期写的手稿,美观古香,舒展帅气,书法含蓄精致,是经书法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