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设施,古人是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的呢? 古人每年都有什么样的节日?
早起擦洗和擦洗
古人其实非常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和专业工具,但也有自己的清洁程序。 口腔疾病在古人中很常见,所以他们非常注意牙齿的保养,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漱口。
古人还发明了自己的牙刷,类似于今天的牙刷和牙膏。 最早的“牙刷”是用柳枝和树干的纤维制成的,比较自然和原始,后来出现了用骨头和刷毛制成的牙刷。
在宋代的“保健班”中,记载了牙刷的粗糙形状,用马尾绑在牛角上; 古人还有一种特殊配方的牙粉,将蜂蜜混合成牙膏后,可以用作牙膏。
白天学习和假期
在古代,和现代一样,他们大多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古代的学生也有清晨的阅读,他们的课程安排可能比今天的学生还要繁重。
汉代官办的最高机构是太学,太学也会参加考试,但频率比较低,被称为“年度考试”,即每年一次的考试。 考试时,提问者会在竹简上写下难度不一的题目,考生自己画出来,算是挺幸运的了。
到了唐代,太学考试的频率和学业压力呈几何级数增加,不仅是十月考试、月考,还有季度考试和年度考试。 如果连续三年考试不及格,还将面临被劝阻的风险; 此外,旷课和留级者也将被责令退学。
在唐代,学生的假期比现在少,称为“十天假期”,古人把十天作为十天假期,所以他们上了十天课后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另外,作为农业大国,国家实行国家重视农业和劝说,所以学生也有“田间假”和“衣假”,田间假期在每年5月左右,放假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家帮助家人种地。
衣假的由来比较有意思,《诗经》里有一首诗叫《七月》,其中有一句“七月火,九月衣服”,这里的衣服是买冬衣的,所以这个假就是让同学们回家帮忙做家务,分担家里的劳动。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起来,全国掀起了一股学进行热潮。 虽然国内没有统一的上下学时间,但基本上都是从公鸡打鸣中起床,天不亮就去私立学校看书,下午很晚才回家。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考八系文学,四书五经和浩瀚的儒家经典是必读的,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能日夜背诵,比鸡早起,比牛晚睡, 这样才能在全民的浪潮中出人头地。
清朝的诸侯们也很苦涩,6岁入学,15岁毕业。 每天,他们要比老师早一个小时去教室复习作业,5点左右就要准备,而且作为关外的一个民族,他们也要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的还要学习藏语。之后,就是学习汉儒经典的时候了,基本上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课程都满了。 最后是体育课,诸侯们要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六艺”不能落后,所以骑马、射箭是必修课; 由此可见,古代学生的幸福感未必很高。
晚上怎么玩?
古人一般没有夜生活这么丰富,俗话说“日出日日”,这清楚地显示了古人的劳休时间,但这也是针对广大农村的,因为夜幕降临后点灯要花钱,再加上一天的辛苦, 我得早点睡觉。
同学们则不同,在公开考试的浪潮中,不是你滚别人,就是别人滚你,夜战难免,没钱点灯的人发明了各种历史典故,比如“袋萤火虫倒雪”、“凿墙偷光”, 等等,都是古人熬夜苦读的真实故事。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夜间宵禁制度也被取消,北宋开封甚至成为一座不夜城。
从傍晚开始,夜市的商铺纷纷摆摊,古人可以到灯火通明的酒类铺和茶馆里,载歌载舞美酒。 据《东京梦华录》报道,当时京都饭店门前系着五颜六色的丝带,烛光照亮了周围如白昼般明亮,浓妆艳抹的歌舞演员聚集在这里招揽生意。
古人的十二时辰
现代工人经常拿自己的日常工作开玩笑,基本上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甚至在凌晨加班。 那么,我们现代实用的24小时计时方法和古人的12小时计时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使用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公鸡的黎明。 此外,还有机械表、日晷、沙漏、水滴等。
古人的十二时辰是与十二个地支一起设定的,一时辰等于现在的时辰两时,从分时开始,即从傍晚23时开始,到凌晨1时,以此类推。
这 12 小时也可以对应 12 个星座,子小时是鼠标活动的时间; 丑陋的时候,对应牛,这是老牛吃草的时候; 银石也叫“平明”和“日丹”,对应现在的3点5分,此时天色亮,是地球阳气诞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