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阵亡的国民党最高将领——张子忠。
张子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原名寻辰,后改为寻辰,汉族,山东临清; 逝世时任第五战区右翼军总司令、第33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军衔,追授二等上将军衔。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加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绥尾会战、枣义会战等,1940年亲自指挥与日军在襄阳的战斗,不幸中弹身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追认张子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张子忠上将被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日烈士英雄。
抗日战争爆发后,再次率兵上战场的张子忠是高级将领,每场战斗都不怕个人生死,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 每次出战,张子忠都会立下遗嘱,到前线指导。 以至于在战斗中,要求指挥官在他面前的苏联军事顾问一再警告他:“欧洲军队从未见过大炮射程内的指挥官。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你正在冒险。 对此,李宗仁也多次劝说,但张子忠始终没有改度。 1940年,他终于死在了襄阳,因为他亲自率领突击部队奋战在前线,英勇牺牲。
很多朋友都想问,张子忠将军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里确实有一段扭曲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要出国作战,首先要保住内地”,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先消灭红军,再准备与日本开战,收复国土。 1933年5月31日,蒋介石**与日军签订《塘沽协定》,放弃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第29军只能撤退,张子忠将军选择留下来对付日军。 意图是好的,但风险极高。 在与日军打交道时,如果处理不当,很难说清楚他不是叛徒。 再加上日本人煽风点火,愚弄舆论,结果很可能是无可争辩的。
在此期间,他担任察哈尔省省长和天津市市长。 “七七事变”后,他继续留在北平支持抗日斗争。 日军一直试图拉拢他,制造**,迫使他投降,成为真正的叛徒。 1937年,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张子忠留在华北毫无意义。 逃出北平后,他终于回到南京认罪。 这个故事在江 温的电影《邪恶不胜过正义》中具有艺术反应。
北平沦陷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他成了出气筒,认为自己是“华北头号叛徒”,当时的报纸在报道他时都用了“张大军”的称号。
面对全国如此汹涌澎湃的舆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又如何忍受呢? 他唯一能洗清自己名声的方法,就是在战场上打败日军,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回到南京后,张子忠的情绪中夹杂着悲痛和愤怒,尽管他一直要求蒋介石再次率领他的军队。 蒋介石只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政客,绝对不可能帮助他解决目前的困境,以他的“坏名声”为借口不立即回应,甚至打算“调查”他。
1937年底,在冯玉祥将军亲自与蒋介石斡旋后,张子忠获得蒋介石的许可,出任第59军司令员。
1940年5月1日,枣仪会战打响,这是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战前,张子忠亲自给官兵写了一封信:“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除了为我们而死,别无他法。 我也相信,只要我们能下定决心,我们的国家和我们拥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就永远不会死在三岛的日本奴隶手中。 为国捐躯的决心丝毫不会改变。 ”
在枣仪战役前线,张子忠给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志安写了一封亲笔信:“我弟弟杨志如会:已决定今晚向湘江东岸进军,孤注一掷,与北进的敌人决一死战。 无论你是做好事还是坏事,你都必须在良心上寻求安慰。 从现在开始,不知道是暂时的告别还是永远的离开。 献给布达。 ”
张子忠将军死后,认识他的朋友说:他死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时,中共南方局书记称赞它:“它的忠诚和英雄精神可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战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