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王晓琼, 王倩倩, 周金凤.
总结:人与动物冲突的加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阻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 为促进昆蒙框架的有效实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需要找到有效缓解人兽冲突的适当策略。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人与动物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1)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导致部分动物种群快速增长,人与动物冲突增加; (二)野生动物迁徙、迁徙引起的人兽冲突; (三)因活动区域重叠、应对措施不合理而造成的人兽冲突; (4)外来物种、气候变化等,造成人与动物的冲突。 结合当前人与动物冲突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缓解人与动物冲突的四点建议:(1)在“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城市化; (二)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长远规划; (三)重视传统文化习俗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素养。 针对上述原因和建议,本文还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希望能为应对人与动物冲突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野生动物,缓解,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
王静, 王晓琼, 王倩倩, 周金凤. 分析人与动物冲突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100所学校。 1月 30, 2024. issn2749-9065
介绍
许多动物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类长。 自人类诞生并进入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来,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始终处于相互影响、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给彼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动物不仅是人类的威胁和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掌握了更有效率的科学技术,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扩大和开发地球资源,从而也与野生动物有了更密切、更频繁的接触,人与动物的冲突也更加频繁,成为既普遍又尖锐、亟待有效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一、人与动物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人与动物冲突是指由野生动物的存在或行为引起的冲突,对人类构成实际或感知的直接威胁,通常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很容易理解为野生动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损害或损失,例如庄稼被践踏、家畜被猎杀,甚至攻击人并造成人**。 这种冲突的范围可能很广,例如一个或多个村庄和城镇被野生动物捕食; 也可以是小规模的,比如某科范围内突然出现某只野生动物,或者一个人与某只野生动物的偶遇。
人与动物冲突的原因也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导致一些动物种群的快速增长和人与动物冲突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我国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天然庇护林和野生动物政策,许多野生动物种群已经恢复,而这些恢复的野生动物种群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 以野猪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例。 由于野猪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迅速扩大,加上食物链上端缺乏虎、狮、狼等天敌,我国部分地区野猪数量迅速增加,野猪数量的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获取。 四川、河南、安徽等地频繁发生野猪闯入村庄、毁田伤人事件。 野猪活动迅速,而且经常聚集在一起,食性广而具有破坏性,“春拱种,夏毁苗,秋啃果”,但因为在国家“三有”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人们不能擅自射杀,虽然现在已经从名录中删除,但由此带来的人畜冲突依然存在。
同样,还有人猴冲突。 2023年6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绿色发展学会、绿色社会)秘书长周金峰博士对广西省百色市德宝县当地动物冲突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据村民介绍,猴子给当地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收获季节在庄稼里掰玉米、挖红薯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猴子还会破坏庄稼的苗子,有时甚至会有100多只猴子的庞大群体, 导致庄稼完全被毁。至于来去如风的猴子,农民“抓不杀”,狗也弥补不了庄稼的损失。[1]
(二)野生动物迁徙、迁徙引起的人兽冲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栖息在西双版纳地区蒙阳子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集体北迁。 尽管人类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足够的温柔和宽容,但亚洲象沿途毁坏庄稼、破坏房屋、扰乱人类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给沿途地区造成巨大损失的现实依然存在。
此外,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觅食行为也会导致人与动物的冲突。 比如,东方白鹳与天津鱼塘主人在迁徙路线上的冲突。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海河流域下游,拥有大量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东亚至澳大拉西亚)东线的重要加油站,每年为超过10万只候鸟提供关键的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 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同时,天津渔业资源发达,是北方重要的渔业产区。 据绿社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调研,东方白鹳作为大型涉水鸟,每天吃的食物量很大,要吃三斤左右的小鱼,成群结队的东方白鹳来到私人鱼塘觅食,会给鱼塘主人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虽然很多渔民知道这是受保护的物种,不能被猎杀,但他们还是会放鞭炮把它赶走。
(三)因活动区域重叠、应对措施不合理而造成的人兽冲突;
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种植和驯化的不断扩大,导致人类活动挤压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一直在接近甚至重叠,例如在人类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的草原上。 另一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恢复野生动物种群。 这两个方面都增加了人与动物冲突的频率。
以雪豹为例。 我国雪豹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占世界总数的60%以上,在保护雪豹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屯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为雪豹及其猎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使新疆成为中国重要的雪豹分布区。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雪豹一般捕食野山羊、岩山羊等野生有蹄类哺乳动物,偶尔也会捕食土拨鼠、高原兔等小型哺乳动物。 除了在野外捕食外,雪豹有时还会捕食牧民饲养的牛羊等家畜。 牲畜被雪豹捕食,这对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牧民会猎杀或毒死雪豹作为报复。 这是当地人民与野兽之间冲突的直接原因。
此外,人与动物的冲突也可以采取人类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灭绝的形式。 例如,2022年3月,为控制草原鼠患,保障牲畜饲喂**,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曲县,数万名干部群众共同“启动”春季草原灭鼠大会——“灭鼠活动将持续一周,在全县六个乡镇同步开展, 包括塞苏镇、西栅镇、德荣马镇在内,预计投放啮齿毒饵6.9万公斤以上,灭鼠面积将达到13个80,000英亩。 “据估计,可以消灭80,000只高原鼠兔,并......200,000公斤可以增加草料”2]
人与动物冲突的发生往往会加剧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长期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财产损失,进而导致冲突地区受损地区的人们为了自卫而采取不适当的方式攻击和报复野生动物, 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性影响。比如这种大规模的草原鼠杀活动,虽然是为了控制鼠患,但高原鼠兔本身也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数量过多的背后有其大规模繁殖的复杂原因,而消灭大量化学制剂的方式也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甚至可能矫枉过正,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如狐狸、狼、棕熊等,由于缺乏食物而以鼠兔为食,在人类聚居区觅食。
(4)外来物种、气候变化等,造成人与动物的冲突。
以上三个方面人与动物冲突的主要情况和案例是相对直观和可见的,而另一种需要警惕的人畜冲突是间接的或更隐蔽的。 例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往往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2022年,河南省汝州市为捕捉两条鳄雀鳝而排干湖水的做法,一度引起社会热议。 鳄雀鳝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外来物种,在缺氧的环境中能将空气吞入鱼鳔,因此可以在陆地上短时间生存,野外生长的鳄雀鳝可以长到3米左右。 鳄雀鳝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天性凶猛,如果不加以天敌的遏制,鳄雀鳝生活水域中几乎没有其他鱼类,也会对渔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对鳄雀鳝等10种主要外来水生生物开展全国范围调查。
2023年9月4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评估重要声明》确定了两个重要地位:外来入侵物种在全球动植物灭绝中发挥关键作用,占比高达60%; 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的成本已超过4230亿美元,自1970年以来,成本每十年翻两番以上。 [3]
特别是许多外来入侵物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外来宠物养殖业的繁荣,导致许多物种通过市场交易从其他地方(包括国外)传播到其他地区,在被丢弃或放归野外后,由于缺乏天敌(如鳄雀鳝)或超强繁殖能力(如巴西陆龟)而受到伤害。 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破坏食物**,还可能成为疾病或病毒的传播者。 这也是人与兽冲突的一种表现。
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一些地方的严重程度增加和频繁的干旱)也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习性、繁殖状况或栖息地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对以前稳定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2019年南部非洲严重干旱引发的蝗灾。 炎热多雨的天气扩大了蝗虫的产卵场,使蝗虫生长迅速,非洲当地植被稀少,蝗虫很快开始洲际迁徙,飞越红海和阿拉伯海,肆虐巴基斯坦、印度等20多个国家,给当地农业带来严重危害,危及全球粮食安全。
这两个因素造成的人兽冲突,也加剧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恶化。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蒙特利尔框架》)也明确指出,“......全球影响最大的自然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是(从影响最大的开始依次为)土地和海洋利用、生物体的直接利用、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变化。 ”
2. 缓解人与动物冲突的建议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缓解人与动物的冲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2023年发布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与共存指南》以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为主题,探讨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共存方式,将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即:(1)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直接而频繁的互动; (2)几乎总是由于人类在野生动物管理方面的社会冲突; (3)通常涉及受保护物种对人类福祉的负面影响。 [4]这三个方面与本文上文列举的人兽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基本一致。
虽然人与动物的冲突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但总的来说,野生动物处于脆弱和被动的状态。 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和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入侵和破坏,而在人类为应对冲突而采取的一系列强硬或温和的措施中,野生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等人 2021 年的报告《所有人的未来——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必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冲突引发的杀戮影响了世界上 75% 以上的野猫以及其他陆生和海洋食肉动物物种。 [5]这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的障碍。
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但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和减少此类冲突的发生,使其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积极因素。 本文认为,人与动物的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缓解。
(1)“保护邻里生物多样性”。bcon理念是在指导的指导下推进城镇化建设。
由中国绿色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金峰博士提出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被巴黎和平论坛评选为2023年全球50大解决方案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七大解决方案之一。 该概念旨在减少生物多样性足迹,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开展自然保护,重视和强调在人口聚集区,在自然保护不完全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侵扰和干扰,帮助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协调可持续生计。
城市化是全球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各个维度产生重大影响,并将进一步增加活动区域内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重叠和接触密度。 在这方面也有明显的案例。 根據海洋與湿地平台發表的一個案例,安大略省**計劃改變安大略省綠化帶的土地以開發房地產,標確是50,000幢新房。 这个绿化带是一个由农田、森林、湿地和河流流域组成的综合保护区,是 78 种濒危物种的家园。 显然,如果该计划不考虑邻里生物多样性,将对当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比如王燕京在山东枣庄的生态农场,就十分重视借助自然力量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不再依靠农药和化肥来保证产量,而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改善土壤健康,提高土壤和作物的适应性。 这种耕作方式也使这片土壤上的生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形成一条生物链,相互之间保持健康约束,对防止农田病虫害的爆发起到积极作用。 [6]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缓解人畜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长远规划;
生态廊道有助于连接破碎的生境,拓宽野生动物的潜在活动空间和迁徙路径,有效保证觅食范围和交配行为,从而减少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区或进入人类生活区,减少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
例如,随着亚洲象种群在政策保护下的增长,西双版纳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尤为重要。 在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亚洲象生态廊道,有助于减少亚洲象向人类产区的迁徙,有助于缓解人象冲突,也有助于促进不同种群大象之间的基因交流。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长期战略和规划也是缓解人与动物冲突的重要方面。 以云南亚洲象北迁为例,有专家认为,近二三十年来,西双版纳种植了大面积的橡胶树、茶树等经济作物,导致大面积的橡胶林侵占了原有的天然林甚至热带雨林。 这减少了大象在保护区或栖息地获取食物的机会,而大象种群继续增加,人与动物的冲突导致迁徙以觅食或寻找合适的栖息地以获得足够的食物。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从产业结构和规模的角度考虑草原承载率与牲畜存量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以降低畜牧业对草原的竞争强度,保证草原的可持续生产力。
(三)重视传统文化习俗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自古以来就存在。 在原始社会中,以捕鱼和狩猎为生的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狩猎与被狩猎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种植区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接触会导致人与动物的冲突,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它们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获取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海洋污染等问题使野生动物的传统栖息地减少或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 正如《狼图腾》中所描述的,人与狼的冲突以及现代农业生产对草原狼生存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和习俗。 例如,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全民信奉原始多神教,认为祖先来自森林,人死后灵魂必须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因此,在他们的村庄和建盟(部落)附近,他们应该选择一片森林,建造“翟神林”和“孟神林”,并每年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因此,“龙林森林”内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甚至连森林里的枯枝枯叶都要任其腐烂。 附近的村庄和其他民族也被禁止在“龙林”中狩猎和挖掘。 因此,“龙森林”是历史上受傣族宗教信仰和乡镇规章制度保护的小型自然保护区(点)。 龙森林的存在对保护分布在热带森林上层的“热带季风林”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栖息其中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 [7]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是“自然-社会-文化”相互联系的复杂问题[8]。 目前,人们从自然和物理层面认识人与动物的冲突相对容易,但在社会文化层面需要进一步关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原住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缓解人与动物的冲突。 这也符合《昆蒙框架》的目标5,即“尊重和保护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的可持续习惯使用”。
(四)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素养。
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缓解人畜冲突措施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实施。
根据《若乱象人与狼冲突现状与管理研究》的调查,若乱象湿地作为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湿地和草原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狼(狼疮犬)宕杀牲畜的事件也导致了当地人与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 该研究项目对若尔格县 13 个乡镇的 83 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669%)认为,过去五年来,若尔格县的野狼数量有所增加;但对于狼来说,绝大多数牧民(850%)的人更喜欢经济补偿或驱逐措施,只有少数牧民(94%)想采取措施杀死他们;在影响牧民对狼事故管理措施偏好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年龄、种族和被害牲畜数量有显著影响。 [9]
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与植物、动植物、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要素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而正确、全面地了解人类行为对野生动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以及制定和实施相关国家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这将有助于充分动员公众接受并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缓解人与动物的冲突。帮助国家和区域人与动物冲突应对措施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人与野生动物的良好共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人与动物的冲突是复杂、多样和动态的,野生动物种类、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产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人与动物冲突。 对于所有类型的人与动物的冲突,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要找到适当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并根据冲突的动态评估和调整解决方案,同时关注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并制定长期的解决机制。
资源。 1]周金峰. (2023).缓解人猴矛盾,谋求可持续发展和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赢广西百色研究。 * 近70吨农药被施用,80,000人被杀,你确定你没有破坏生态吗? 高原鼠兔的临界位置:对本地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roy, helen e., pauchard, aníbal, stoett, peter, renard truong, tanara, bacher, sven, galil, bella s., hulme, philip e., ikeda, tohru, sankaran, k**ileveettil v., mcgeoch, melodie a., meyerson, laura a., nuñez, martin a., ordonez, alejandro, rahlao, sebataolo j., schwindt, evangelina, seebens, hanno, sheppard, andy w., vandvik, vigdis. (2023). ipbes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ssessmen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version 2). zenodo. iucn (2023). iucn ssc guidelines on human-wildlife conflict and coexistence. first edition. gland, switzerland: iucn.
5] gross e, jayasinghe n., brooks a., polet g., wadhwa r. and hilderink-koopmans f. (2021) a future for all: the need for human-wildlife coexistence. wwf, gland, switzerland.
[6]王静.“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与解决城市化生物多样性的“困境”[J].新型城镇化,2023(10):47-50
[7]徐再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龙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2022年7月,ISSN2749-9065
[8]冯玉彤,陈玉飞,高玉芳.基于政策科学的跨学科自然保护。 中国环境, 2018, 11:48-50
[9]何鹏辉, 那墨玖, 肖俊厚, 等. 若尔盖市人狼冲突现状与管理研究[J ol].中国动物学报, 1-8 [2024-01-15].
文字:王静、王晓琼、王倩倩、周金峰、评论:Sherry
【期刊简介】
Biogreen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是一本国际开放期刊,ISSN号为ISSN 2749-9065。 该杂志聚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热点,普及、前沿、创新、全面、便捷,涵盖意识形态、学术、研究、工业、文化、教育、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个领域,提供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框架的实时新闻和趋势。
作为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设有多个固定栏目,包括《卷首》、《聚焦封面故事》、《科学**》、《观点》、《视频》、《动态》、《广角》和《专栏》,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可免费阅读和向公众开放**。
中文投稿:v31@cbcgdforg
英文提交:v57@cbcgdforg
咨询**:010-88431370
本刊官网:稿件撰写要求请参考《盛录》官网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