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只记住赢家,而忘记输家。 这在现代社会中很常见,在战争中也是如此。
二战期间,苏联和纳粹德国进行了两次城市攻防战。 一个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人数超过200万,被誉为“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之一; 另一个是大卢基战役,由于其性质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似而被忽视。 ”
从1942年到1943年,同样的太平洋战区,同样的与德军的战斗,同样的城市攻防战,甚至同样的苏联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大卢基战役有许多相似的元素。
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使较小的大卢基战役在受欢迎程度和声誉方面完全被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掩盖。 尽管如此,大卢基战役的激烈程度和战略意义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战役。
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大卢基战役在决定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 1939 年 9 月 1 日正式爆发,德国和苏联联合入侵波兰。
纳粹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先后占领了法国、荷兰、挪威和南斯拉夫等15个国家。 他们的辉煌战绩将希特勒的野心和自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成功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后,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向了苏联。 1941 年 6 月 22 日,他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战计划。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最终苏联红军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中恢复过来,打破了希特勒的闪电战神话。
随后,苏德战场进入战略僵局阶段。 在此背景下,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德军为了夺回主动权,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激烈的战役。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核心粮油煤产区,也是通往苏联中部的唯一重要门户。 谁能占领斯大林格勒,谁就能控制关键的作战资源。
因此,苏德双方都派出大量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作战。 大卢基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位于苏联西部的洛瓦蒂河畔的大卢基(Veliky Luki)在战略上并不重要,但在其掩护下的“新索科尔尼基”小镇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座人口不到30,000的小城市作为苏联两条主要铁路线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连接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里加等重要城市。
早在1941年8月,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就集结重兵率先夺取大卢基,并派出9个师进行防守。 苏军发动了几次攻城战,试图夺回大卢基,但屡战屡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苏联深深地意识到,通过大卢基,德军不仅可以轻松补充战略物资,还可以派遣驻军增援。 这无疑是对苏军的一大威胁。
于是,1942年11月4日,当德军所有主力部队围攻斯大林格勒时,苏联也派出一批精锐部队对大卢基发动围攻。
像萨拉热窝围城战等许多其他围城战一样,大卢基战役见证了苏联人进行“围攻三部曲”,即轰炸、切断水电和切断补给线。
苏联空军对大卢基发动了地毯式轰炸,并迅速切断了该市的**线和铁路运输路线。 很快,大卢基的德国驻军陷入了弹药和食物耗尽以及药品耗尽的绝望境地。
与此同时,德国人面临着三重困境。 首先,尽管德军在大卢基周围部署了九个师,但该市的守军只有大约 7,000 人,因为他们太分散了。
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德军主力无法撤出。 到 12 月德国第 8 装甲师从列宁格勒抵达大卢基时,苏军已经建立了包围网,并成功阻止并击败了德军。
苏联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极低。 经过多年的适应和训练,苏军在寒冷的冬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甚至专门研制了可以穿冰的轻型装甲车。
然而,德军在寒冷环境中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卢基城虽然三面环水,是典型的易攻难地,德军提前筑起了完善的防御工事,但由于兵力、装备和环境的悬殊,德军最终失败了。
1943 年 1 月 20 日,苏军成功夺回了大卢基,该市 7,000 名德军中只有 200 人幸存下来。 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记载,在大卢基战役中,德军**590,000 人和超过 100,000 名苏联军队。
这种规模较小、差距悬殊的战斗规模是惊人的。 这种反差,以及其背后的战略战术问题,使得大卢基战役在二战结束后被美国评为“现代战争攻防教科书”,并被拿来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