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构建新电力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能源转型,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首要战略应是节约优先。
对于我国能源的长远发展来说,节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长期坚持节约优先的基本国策,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才能充分展现魅力和魔力。
一是要狠抓能效低的问题
世界上只有两种事务:一种是高效的,另一种是低效的。
此外,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有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能源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位GDP能耗过大,能源效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世界能源效率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客观现实,是无法避免的。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与经济结构繁重、能耗技术水平低直接相关。
客观地说,由于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效提升问题,也抓住了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把节能降耗作为能源政策引导的重点,制定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 能源效率确实在逐步提高,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能源浪费仍然严重,能源效率仍然不高,节能增效提升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总之,我国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旨在寻求能源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引导我国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通过制定全方位、系统的节能政策,全面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规划和构建新的能源体系, 构建新型电力体系,制定节能约束性目标,不断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实现能效赶超、接近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目标。
二是牢固树立节能优先理念
牢固树立节能优先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全面提高能源效率。
(1)节能优先的理念至关重要
建立正确的概念是任何企业的基础。
从概念上看,节能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能源形式,而且是最清洁、最低碳、最绿色的能源,也可以称为“第一能源”。
节能优先不仅是一种思想或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长期低效的世界经济强国来说,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从内涵和本质上看,节约优先的概念并不复杂,也易于理解。
从宏观角度看,节能的优先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为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产出和消耗品,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产出比和能源效率,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微观层面看,节能优先的概念是企业以尽可能低的能耗、投入少、产出多的代价,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节能优先理念要求消除节能误区
长期以来,在节能领域,中国社会对节能概念存在一些误解,如将节能与经济发展活力视为一对矛盾,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
事实上,节约能源并不意味着抑制社会活力,降低生产生活水平,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能源集约高效利用,从而提高能源投入产出效率。
经济社会发展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对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较低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我国节能优先是能源战略的首要位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节能优先理念需要消费者侧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依靠高能耗、电力供给过剩来满足能源消耗,而没有重视能源消费侧的改革。
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这种以牺牲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驱动模式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对长期效应非常不利,如导致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不断推动能源产能和过剩的重复。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制约加剧,气候、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提高能效、确保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国家协调,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地方和国家政府都应站在更高的视野,放眼长远,坚持气候、生态、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能源效率。
从政策层面和发展观上看,我国必须在确保能源供给侧不出现问题的同时,限制和约束能源投入产出比,高度重视能源消费侧的系统性改革升级,切实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向提质、提高能源效益转移。
总之,我国应加快转变依靠高能耗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坚持以能耗优化为核心,调控和引导更多能源资源向能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经济区流动,从能耗角度切实提高能源效率。
(4)节能优先理念要求加强技术节能
为实现“双碳”目标,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体系,实现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国必须坚定树立“技术节能”理念,突出技术创新在节能优先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能源领域,我国对技术节能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的观念也没有根深蒂固,这确实影响了我国整体节能效果。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加快形成技术节能理念非常重要,其中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是重中之重,我国应按照安全原则加快发展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技术。 绿色、集约、高效,不断提高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效率。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大对节能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使节能技术成为推动我国节能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积极向发达国家节能技术水平靠拢,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总之,加强科技创新,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务实推进节能增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抢占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高点必须抓紧的工作策略。
三是要树立系统化的节能理念
节约优先的策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节能目标,就必须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
系统节能的思想是用系统思维实现节能,而不是用结构思维实现节能。
所谓系统节能思想,其实就是要从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角度来推动节能事业,而不是把节能作为一项简单的、局部的结构性工作,更不谈节能部门或节能企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各个子体系的事项, 部门、领域、企业,甚至每个人的事务,确实需要从系统上全方位提升。
具体而言,节能优先战略应贯穿我国经济社会能源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能源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国家节能行动,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形成节能型社会。
(1)能源系统中的节能
中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发展中国家,是研究和分析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基本起点。
为了实现未来的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必须实施节能战略,这是一条不依赖人意的必然道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节能,并提出了“发展节约并举,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但到了20世纪末,能源消费增长翻了一番,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能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也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
在能源供应方面,能源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供应端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者,因此能源生产部门或企业也必须实施和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在能源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节能和能源投入产出效率, 实行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模式。
在能源消耗方面,要更加突出节约优先战略的实施,要科学合理地实施集约能源模式,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遏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耗,逐步实现节能由外部约束向自觉行动的转变, 并把节能增效贯穿于能源消费全过程、环节、部门、领域,不留死角,一视同仁。
在能源体系中,能源消耗系统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而能源消耗系统中的节能是节能的关键,是我国未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重点领域。
我国要抑制能源消费过度扩张,加强节能能源消费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能源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低碳绿色转型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必须围绕污染减排和碳减排为重点,规划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不断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动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 促进化石能源消费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未来我国发展应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持续制约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以最小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2)工业体系中的节能
长期以来,我国能效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以能耗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为特征,高耗能产业占比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耗规模不断扩大,能效难以提高。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应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内部产业结构作为节能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驱动。其他,促进绿色低碳能源消费。
具体而言,我国应重点开展工业体系节能领域的以下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视城镇化和节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能,以更低的能耗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培育和拓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导,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依法依规解决煤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行业的环保、能耗、安全生产标准和不合格落后产能,促进清洁能源消耗。
4.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加快发展节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空、电子和信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培育低能耗低排放、优质高效的增长点。
5.提高服务业比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转型,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化、高质量化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3)技术体系节能
技术系统对于节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它们与工业系统高度集成时。
为了节约能源,我国应充分认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注意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的相互作用,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与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能源技术水平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准。 进一步增强能耗技术指标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实现节能与经济转型的有机融合。
具体而言,我国应重点开展以下技术体系节能领域工作:
1.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完善节能技术和标准推广机制,以系统节能为切入点,构建先进的能效标准。
2.科学论证、准确制定节能标准,推广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控制城市建筑规模,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与产业结构有机融合。
3.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建立健全建筑能效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施绿色建筑评价、建材示范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能效标准,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高节能建筑比重。
4.对钢铁、建材等耗煤行业实施更严格的能效和排放标准,新工业产能主要耗能设备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政策体系节能
一旦确定了目标,政策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为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我国必须继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节能融资机制,不断完善能源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促进节能发展。
具体而言,在政策体系节能领域,我国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强化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节能第一机构,加快建设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节能监测,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引领引领作用。
2.完善节能产品强制采购制度,积极推进节能产品优先采购,选择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成熟的部分产品进行强制采购,带动社会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3.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考核审查制度,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实行能效标识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
4.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5.继续实施节油换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支持重点节能示范工程建设,鼓励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应用。
6.大力发展节能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广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实施节约和替代燃料项目,科学开发替代燃料,加快淘汰旧车和旧船,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淘汰燃油汽车。
8.加快燃煤工业锅(窑)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促进电机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提高电机运行效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进高效用电。
9.加快农村省份柴煤炉灶和节能住宅技术推广,淘汰老旧耗能的农机渔船,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
(5)社会系统中的节能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在社会制度上全面推进节能,改变生活方式,建设节能社会,形成良好的节能文化氛围。
具体而言,我国应重点开展社会系统节能领域的以下工作:
1.增强全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强化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积极培育保护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
2.树立节俭消费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节能文化,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经济的消费模式,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发展,引导消费者购买各类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限制过度包装,促进形成节俭节俭的社会风潮。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引导公众有序参与节能工作,完善报告、听证、公众监督和公众监督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让全体公民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享受现代能源服务。
4.把节约效益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事业单位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力倡导绿色机构、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建设,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形式的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5.培育救生新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绿色出行,深化公交慢行发展,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文明绿色方式转型。
6.将节能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大力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建立全社会节能长效机制。
四是做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对于节约优先战略,中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节能重点领域。
(1)燃煤发电节能
以我国煤电行业为例,在电力系统中,电力主要来自煤电发电,虽然大型发电企业的发电效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众多中小型煤电机组的发电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需各级高度重视。
据国家能源局介绍,我国仍有不少燃煤发电效率低的机组,如近4亿千瓦的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煤炭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发电效率低,灵活调节能力不足,确实需要持续升级改造。
近几十年来,我国顶尖企业对燃煤发电企业节能增效更加重视,但对燃煤发电企业碳排放问题重视不够,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事实上,能效的提升本身也应该包括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未来燃煤发电行业的碳减排必然会成为实现节能目标的“亮点”之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要继续实施老旧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工程,力争60万千瓦以上机组(风冷机组除外)五年内将供电用煤量降低到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左右。
(2)工业节能
工业部门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是能源消费大国,一直是节能管理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主要高耗能工业产品的单位消费指数平均比国外同类产品单位消费指数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先进节能国家的数倍,现有产业体系整体上仍比较落后, 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部门节能潜力巨大,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调整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行业提高能源效率。
具体而言,在工业节能领域,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2.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规模,包括产能控制、工艺升级、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目前,我国钢铁和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控制新增产能的同时,要注重电能替代,重点加强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 和建材,加强年能耗超过10000吨标准煤的工业企业节能管理。
3.实施节能降耗重大示范项目,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认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新项目节能评价审查,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和过剩产业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为万家企业开展节能低碳行动。
4.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余气,通过“能效电厂”项目,鼓励提高需求侧节能和用户响应能力,积极发展高效锅炉和高效电机,提升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
5.加快工艺流程升级再造,聚焦绿色设计和系统优化,推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转型,促进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的循环联动。
(3)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优先战略的重点方向。
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和使用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能耗属于生产能耗,即一次性能耗,分为建材能耗和设备生产能耗,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装能耗。
建筑能耗是指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是多年的长期消耗,包括建筑供暖、照明、热水**等能源消耗。
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和提高建筑舒适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具体而言,在建筑能效领域,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提高城市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
2.加强建筑节能规划,实施建筑能效提升项目,尽快落实75%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落实公共建筑能耗限值和绿色建筑评级标签制度,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照明, 积极推进新能源城市建设。
3.严格建筑拆迁管理,遏制不合理的“大规模拆建”,全面优化建筑终端能耗结构,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乡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
(4)运输节能
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各种交通工具或设施在完成运输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构成了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旅游需求日趋旺盛,快递服务迅速崛起,交通能耗不断增加,但交通节能潜力巨大。
未来,我国应继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和水运,推进主要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减少煤炭等大宗货物公路长途运输; 加快零距离换乘、无缝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船舶产业化。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行人、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出行和非机动出行比重,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交通需求管理,完善小排量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体系推广应用,提高交通系统整体能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