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税务学会理事刘志成,时间是(1985年1月4日),我们利用前辈们整理的资料,了解他们当时的辛勤工作,当时还没有电脑辅助,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谢谢前辈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税收史料的编纂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编纂工作如期完成,系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30多年的税收征管工作经验。 工作的成功成果也将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 昨天,我们分为三组进行总结,以下是基于您意见的四个问题。
首先,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年多来,通过近百人的努力,成绩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取出成品。
一是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商税史料长编,分3卷14条69章260节801项,共180万字。 从内容上看,我们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30多年的税务工作历史。 在一些是非错问题上,要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原则,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作客观陈述。 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几十年的实践提供了论据。 例如,在社会主义的这个历史阶段应该征税吗? 你想要什么样的税? 这种分配工具是否应该用于国有企业? 如何加强管理等。 当然,为了更准确、更清晰地解释这些问题,也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 但从我们的历史经验来看,基本上是可以解释的。
二是系统、完整地积累了历史税务数据。 我们这次收集到的信息,仅通过总局就已经交换过了,估计有1000多万字,各省市也收集了大量信息,是比较完整、系统、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本书写作之初,由于原始资料存放不完善,特殊时期档案被毁,许多资料丢失。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收集了大量散落的材料,清理了一些准备销毁的材料,挖掘了一些已经存放在柜子角落的材料。
我们编的长篇汇编大约有180万字,基本上没有遗漏任何重大内容,突出了重要内容。 但是,还有很多资料没有被直接引用,将来当我们研究某个问题时,我们将不得不去看它,找到它,并使用它。 这笔财富来之不易,绝不能丢失或丢弃。
第三,我们还生产了一些其他成品。 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33年的税务大事记。 在编纂《当代中国》时,在当代金融中,有一部分税收内容,约3万至5万字,还有一本关于当代税收的专册,约30万至40万字。 有了这么长的税务历史汇编,我们就有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据了解,许多地方都在编纂地方编年史和大事记,有了这些史料,将提供极大的便利。
二是干部受过培训。
这次参与编纂税史的税务官员,都是税务官员。 这些同志还是写办公室论文、报告、总结的专家,但写历史书确实是一件新鲜事,经过这段时间,我们毕竟写过了,质量还不错。 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我们很多同志从头到尾经历了33年的征税工作,有的同志工作时间更长,但由于分工的局限性,很难对整个征税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对33年的税务工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这是参加历史编纂的同志们重新学习的好机会。 了解了33年的税务工作过程,经历了哪些经历,走过哪些弯路,这在职场上是很难做到的。
我还通过写税务历史来发展我的写作技巧。 我回想起我们第一次在上海开会时,我们对“长编辑”这个词非常陌生。 三年来,我们谦虚地咨询专家,认真研究。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对如何写出长篇汇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创新。
在内容表达方面,同志们也非常努力,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这与同志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精力充沛,克服了许多困难;有的同志说,去年夏天的师编是高温,今年冬天在明十三陵的编纂是严寒,确实很辛苦。 通过大家的辛勤努力,我在写书方面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如果现在所有地方都想书写一部地方税的悠久历史,大家都会熟悉。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写下税收历史和税收,我们也会有信心和条件。
3、有撰写长篇汇编的经验积累。
在写这本长长的税务历史汇编时,我们确实摸索了一下。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现在有一套收集信息、使用信息以及如何用语言表达信息的方法。 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仍在进行革命根据地税收历史的长编纂和第一阶段税收历史的长编纂,可供参考。 准备就绪。
一、二季度召开了税收史会议,以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编纂税收史的经验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加快进度。 这就是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是生产成品,第二是培养干部,第三是积累经验。
一是取得成果的条件。
我们能按时完成这项任务,保证质量,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史若干问题的决议》。 大家都说写历史难,虽然我们写的是“长版”,但主要反映史料还是很困难的。 有了**的精神,大方向清晰,很多问题更容易写。 因此,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理解基本相同。 比如“左”的影响问题,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大跃进的问题等等。 我们在重大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就是精神清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决定。 这进一步为我们总结和观察过去的税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着决议的精神,我们将更加确信我们做对了什么,什么还不够,我们做错了什么。 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正确的方法。 这次书写历史的过程,基本上是动员群众,动员大家去做。 这个项目不可能只靠总局的力量来实施,要上下结合,分工负责,还要在省市内实行分工责任制,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这是我们第一次写长篇汇编,每个同志都很谦虚,学会了怎么写别人。 但我们不拘泥于别人的东西。 从我们税务工作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写作方式也有创新。 史料的运用,不是把史料堆砌起来,做成,而是分类、提炼、连接,使之融为一体,这是书面的东西。 关注史料的使用,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有观点吗? 当然有一点。 它只是为了通过材料反映我们的观点,或者使用标题,加上一些连接词,将观点放在材料中,而不是做一个大的声明。
为了收集资料,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翻箱倒柜,挖掘库存,个人参观,召开座谈会,积累了大量的信息。 数据收集后,相互交换并不断丰富。 在写作过程中,信息在上下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共享。 经常交流写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内容和工作进度,协商和调整文本的凝聚力,使我们能够在工作碎片化的情况下实现和谐与连贯。 我们的编辑虽然写了三本书,但也不是很重复,虽然是几十个人写的,但风格基本一致,说明正确的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后是稳定的步伐。 回顾过去三年,我们举行了六次会议、四次全体会议和两次作家会议。 这6次会议可以说是一步一步深入。 1981年底,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主要是统一认识,研究方法,整理和收集资料。 1982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西山会议讨论并提出了初步提纲,并根据线索进一步收集资料。 1982年10月,在湖北省宜昌召开会议,交流资料,修改大纲,研究如何写《长版》,统一写作口径,明确分工。 1983年4月的上海宝钢会议是研究大纲和试稿。 那时候,我基本掌握了资料,准备写,但是怎么写,大家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于是就开始尝试写,有的试着写一章,有的写了一节。 看了试稿,大家意见一致,方法也找到了,于是又回去写。 到1983年11月在广西召开的柳州会议时,这部长达230多万字的长篇汇编的初稿已经写完。 写结果,也写信心。 有了这样的初稿,只需将其雕刻出来即可。 柳州会议结束后的一年里,基本上是一次小规模的会议活动,经过修改和部分汇编,写了两稿。 1984年11月,他到北京编纂了汇编,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和修改,现在已经出版了第四稿。 从这里可以看出,工作是按部就班地深入,步伐比较稳健,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 应该说,这些会议是经过讨论的,有计划的,非常具体的,是由所有人集思广益决定的,并指导了工作的进展。 这一次,经过讨论修改第四稿,经过局长同志的审查,大家一致认为基本不错,可以这样写下来。 其余的工作将由总局通读整篇文章,然后提交给部门进行最终批准。
当然,当地领导的关注和优秀的写作团队是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我们八个地区的负责人非常关心这项工作,并亲自参与了研究和修订工作。 特别是北京、上海两地税务局的领导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为这次税务史的编写做了组织保障。
这些同志认清,行动果断,吃苦耐劳。 大多数同志年事已高,有的已经70多岁了。 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多年,辛勤耕耘,以极大的热情记录了33年的税务工作。 更可贵的是同志们的团结互助。 俗话说,文章本身就是好事。 确实有这样的人,谁也改不了他写的文件。
但从我们的写作过程来看,我们的同志并非如此。 讨论时,敞开心扉,无所不知,有些话还是很犀利的。 然而,作者本人是谦虚的,以开放的心态和真诚接受他人的意见。 这是一种完全从工作开始的高尚美德。 我们的这种良好作风应该发扬光大。 另一点是,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他们是无私的。 大多数同志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他们精力充沛。 有的同志在晚上工作。
十。 关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有的同志家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有生病的情人,有的家务活还挺大。但基本上每个人都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他们一直在做。 有的同志牺牲了写教材、讲课的收入来这里写作,服从于整个税务战线的大局。 它确实是公开的和无私的,它已经付出了努力。 这是我们顺利完成任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二是前进之路。
通过对税收悠久历史的汇编,我们都受到了培训。 我们每个人都对税收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东西。 可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这是通过社会组织税收历史和税收理论研究的更合适的场合。 未来,中国税务学会计划举办两次研讨会。 今年上半年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税收的杠杆作用。 下半年将就农村税收问题进行座谈,重点放在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上。 还应在1985年第四季度举行一次年度会议。 在年会上,应交流过去一年的学术研究成果。 该协会还有一本名为“税务研究”的期刊。 将来,将有一本小册子和一个**收藏。 通过会议、期刊或文集,收集和反映同志的研究成果,也起到间接的组织作用。
税制理论的研究仍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九省市会议,提出要加强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三个建设。 目前,税收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了进展,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税收方面存在一些尚不清楚的问题。 当然,理论研究不是一个可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要切实搞好一套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 他在学会成立时给先年同志的贺信中说,税收知识渊博。 要加强税收理论研究,打好基础。
最后,我们的编纂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整个编纂工作历时三年,总体来说,进度比较紧张。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掌握它并更早地将其收集在一起,我们也许可以更快地做到这一点。
二是资料尚未完全收集。 他们建议,今后总局可以发布一份文件,将各地区办事处的税务出版物和各省的税务出版物汇集在一起,其中包含很多重要信息,也可以鼓励各省完成自己的信息。 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见。 如果各省和地区希望保留的税务期刊有两份,请寄给我们一份。
此外,我们没有进行足够广泛的咨询。 毕竟只有8个单位参与编制,后来我们又请其他一些地区提供民族自治地方税收和农村税收收入的信息。 没有时间在其他地方征求意见。
这次会议之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漫长的税史编纂工作已经结束,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