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幅画似乎有着相似的意境,但它们并不是一位画家的作品。 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并使其看起来相同? 这是为了说明董其昌对清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创作这组《山水画册》的画家有王雪豪、张培墩、沈绥等,他们都是董其昌画论的支持者。 自从董其昌提出画界南北论以来,文人画家的抒情就成为主流方向。 在此基础上,尊重传统、注重形式感成为清代山水画的标准面貌。
所谓南北宗派,不过是一家人说而已,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 它之所以能影响如此广泛,是因为董启昌有大量精品流传下来。 后世从他的画家身上看到了“顿悟”,希望通过反复的训练,能够积累并完成质的变化。 因此,清代的画家们从学习传统入手,希望每一笔都像古人一样,每幅画的构图都像古人一样。
绿色景观的历史相当悠久,但不幸的是,在创作中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并且存在技术多次失传的风险。 明代吴门画家邱颖赋予绿色山水优雅靓丽的美感,再次引起了画家的注意。 清代画家的绿色作品基本遵循了邱莹的创作理念。 画家通过描绘人间仙境,表达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大的松树生长在岩石之间,水边有一座亭子,细节使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画面。
古人说:“大藏城,小藏于野外。 按照这个逻辑,用山水来表达文人的感情,似乎有点无力。 于是画家开始想办法给自然景观赋予社会属性。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画中添加很多房屋和亭子。 有嬉戏、有生活的痕迹,拉近了自然景观与文人生活的距离。 画家很少画平凡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山区生活更具代表性。
减少人物,简化人物刻画。 画家通过象征性的简笔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看看图片的一角,一艘轻舟划过水面。 空白空间所代表的水面与小船形成虚实对比,充满空间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说出你永远不会厌倦看着对方的情话。
清代画家将理想的生活带入绿色山水,画面成为文人的精神世界。 即使颜色很浓,也是精神情感的投射。 没有喧嚣,没有踉踉跄跄,只享受大自然。 难怪有人说,传统山水画只需要画出个性的魅力。 这里所指的人物,主要是指文人的感情。 文人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影响着众生。
这些画家遵循董其昌的艺术理念,但用彩色山水来表达他们的钦佩之情。 这与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有关。 当画家的眼神不再黯淡时,他们当然会给画带来豁达和欢快的情绪。
表达个性,勾勒出心境,以相同的艺术命题,绘画作品当然会相似。 他们用蘸有颜色的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山丘和沟壑。 有个字叫“修心”,原指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苦,可以借用来形容画家的创作。 画家的创作过程也是经过修养的,他们画出生活的情怀,赋予山水画的灵魂。
面对类似的作品,很容易失去兴趣。 这时,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他们所描绘的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一个“心理形象”。 画家将自己的个人感受融入作品中,增强意境,使山水画成为情感的载体。
延伸阅读
构图略有变化,这是另一部作品。
山水画中的虚与实,构图中的虚与实,是一起诞生的。
山水画中的寒意应该如何表现。
稍作改动,河两岸的构图就有了清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