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维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2-18

博物馆是集收藏和展示文物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主体。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集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于一体。 新时代博物馆应以文物为载体,运用新型文物保护材料和数字信息技术,创新文物保护形式和文化传承理念,挖掘文物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让文物“说话”,完成传统与历史融合下的民族文化新时代建设, 建立古今文化共享模式,实现人与历史跨越时空的交流与交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们传承了大量具有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是我们祖先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文明成就的缩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是文物管理和保护的主要机构,需要承担起传承文物的重要责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需要结合时代优势,充分发挥藏品资源的价值。 博物馆依托新兴的科技技术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扩大文物保护传承范围,强化文物保护安全意识。 以保护促传承,让文物在新时代更好地“活”和“传承”[1]。

博物馆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了解文物,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应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重视文物的展示和保存。 通过对馆藏文物的全方位研究,形成对文物的全面认识,结合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设置了专门的文物陈列和保存装置。 例如,一些易受氧化的金属文物,在出土前,由于环境中含氧量少,惰性气体较多,不会在地下氧化,但当它们突然暴露在空气中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时,就会受到空气中氧气浓度瞬间升高的影响, 导致氧化和生锈[2]。因此,根据不同文物的保存特点,需要建立与出土前相一致的文物储存环境,这需要对文物有充分的了解。 文物去保护装置安装后,要定期检测防护柜内的环境因素,防止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延长文物的保藏寿命,更好地完成文物的保护工作,为文物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只有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才能更好地与历史相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文物价值的客观性为人们了解文物提供了真正的参考。 “文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文物有记载,声明由其发布”[3],而原来的“文物”是指经过漫长发展,直到唐代才接近现代文物的内涵的礼乐代码体系。 博物馆要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为文物研究提供基础,促进传承发展。 以文物为桥梁,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构建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衔接机制。 例如,随着《国宝》系列节目的兴起,电视语言以动态的形式讲述了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国家重点博物馆文物收藏的过去和现在,唤起了公众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的意识。 带动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传承的热情,扩大文物保护主体范围,有效普及文物安全意识。这种节目是以跨越时空的视听叙事表达形式,层层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深刻价值,影响深远。 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使文物不再只是摆在陈列架上的无生命器皿,而是在公众与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 比如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市政厅宝物”的曾侯仪钟,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祭乐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前秦时期青铜文明的缩影, 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资料,让后人千年后仍能感受到来自历史时空的震撼。

传统历史关怀下的民族文化建设

博物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深化公众对文物安全的认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在传统和历史的呵护下,实现个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体系的系统建构,增强社会个体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博物馆藏品中的文物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真正向公众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明,在历史传承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审视。 在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加持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意识,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同样,通过对文物的深度保护和传承与开发,引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与传承中来,从而实现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理念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在智能媒体时代,博物馆的管理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将数字化思想融入文物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全过程,让文物“活着”,让“传承”得以“传承”。 由于文物本身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性质,如果缺乏对藏品文物的系统信息收集,一旦博物馆发生不可控的意外灾难,将对后期文物的修复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洪水导致世界各地大量文物和艺术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瓦萨里的最后晚餐 这幅著名的画作被浸入水中近 12 小时,导致肖像被分成五个部分。此外,还有火灾、地质灾害等,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博物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文物收藏工作从“二维”走向“立体”,突破了文物保护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文物的生命,使其在新时代仍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例如,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等,将立体数字技术应用于石材文物保护,金石碑碑等石刻文物的保存状况有计划地开展三维数字扫描和收藏保护工作。 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先进技术和精密仪器对文物进行非接触式测量作业,确保文物信息数据和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石刻文物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和保护。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文物保护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用于数字化和图形化改造文物

由于大部分文物比较脆弱,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层层安全防护设施,导致参观者无法看到文物的全貌或无法观察文物的细节,影响了文物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VR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通过数字记录实现文物声音信息的采集,依托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如三维图像扫描技术)完成文物三维图像信息的采集,实现文物信息的数字化。 将数字文物信息进行3D制作合成、编辑、再处理,合成成虚拟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通过多元化推广渠道推广衍生文创产品、旅游产业和网络推广。 虚拟现实技术依托先进的智能技术和人机交互功能,融合人体的感官参与,使人们即使在虚拟环境中也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真正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对声音、文字、图像进行智能处理,使声音具有空间感,文字和图像突出立体感。 通过3D扫描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带入虚拟场景,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文物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象征意义,给参观者带来良好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增强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VR技术在博物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通过虚拟场景展示,不仅可以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物,而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破坏,既完成了文物的传承和发展任务,也实现了文物的保护。 例如,由故宫博物院创办的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拍摄了一部裸眼3D数字电影——《紫禁城·天子殿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深刻领略故宫的建筑,仿佛身临其境,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与新时代文化体系建设产生同频共振[4]。

文物保护理念创新与文物传承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的物质价值上,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价值不容忽视。 新时代,博物馆管理的重点应从文物保护的“物化本体论”转向文物传承的“人文精神”[5]。 人们不仅要注重文物的本体保护,更要注重文物背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要创新文物保护传承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物的激活和利用价值,探索新时代我国文物保护传承的新发展路径。

1.文物本体保护理念创新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家的支持下,各级博物馆基础设施完备,不乏批量使用符合世界科技水平的精密仪器。 从文物发掘,实现文物的全方位保护,保证文物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采用新型文物保护材料,如羟基磷灰石材料,近年来在甲骨文和石文物保护中普遍使用[6]; 在纸质文物保护方面,为了防止文物变质酸化,采用无酸纸进行保护,上海博物馆对文物保护过程中使用无酸纸提出了详细标准[7],对无酸纸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保障了文物保护的发展。在文物保护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是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只需要以“物化本体”的形式将文物保存在安全的环境中,还是继承和发扬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博物馆转变和更新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思路,突破文物保护的固定思维,构建古今文化共享模式,以文物为载体,近距离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多元的古代文明, 完善当代人的审美体系,加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建设,为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文物传承“活化”理念创新

当前,博物馆亟需改变文物保护仍停留在具体化“物”层面的现状,挖掘和传承文物的精神价值。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后,要深层次地挖掘文物的抽象价值,通过文物的修复和研究,让人们了解文物跨越时空的故事,进而了解文物所在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氛围。 比如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透过整齐排列的兵马俑,游客可以有强烈的精神震撼。 在秦兵马俑发现45周年之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了名为“平地天下——秦统一”的大型文博陈活动,向来访的大众生动地展示了秦人的发展历程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英雄事迹。 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解说活动和自身参与,让公众充分认识了秦文明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和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增强了对文物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在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3.文物保护与传承载体的创新意识

在博物馆工作的文物工作者是文物人文精神价值的传承者,他们对收藏文物的精神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因为自身对文物的意识和共识,对文物所覆盖的文化有着具体而不可分割的人文情怀。 在文物研究与保护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不断探索文物的精神价值,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参与者,更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探索一条容易引起文物与大众情感共鸣的道路, 充分发挥文物的精神价值。例如,在“新 ·紫禁城“,有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研究者出镜讲述历史,理清历史渊源,还原真实的时代和人物故事。此外,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在新时代发展下,需要在保证文物保护稳步推进的同时,突破文物传承和发展的固化形式。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加强与传播文化遗产信息的媒体合作,打破文化遗产传承的维度墙。 还可以让公众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让博物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发声”,以文物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改善社会的浮躁之风。 博物馆与媒体的合作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古董之旅”计划,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与媒体合作比较成功的是《我在紫禁城修复文物》、《国宝》、《新·紫禁城》等系列节目。制作单位在美学上贴近年轻人,以年轻人喜欢看的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打造成“网红”,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与历史文物交流,让他们在收获文化滋养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要想让文物在新时代“活传承”,博物馆需要找到与公众有效沟通的途径,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大众容易接受、易懂的形式,开展文物宣传推广。 同时,也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打破古今界限,揭示文物中蕴含的隐秘信息,为大众带来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与文物、博物馆展览活动紧密相连,在增强博物馆文化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保证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年轻化,从而唤醒公众对文物保护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原标题:新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作者:刘玉婷,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文化产业,2022年第07期。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省略,原文完整内容,请订阅阅读《文化产业》2022年第07期。

相似文章

    这太荒谬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被盗

    令人震惊的是,大英博物馆有件文物被盗或损坏 作为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许多是从其他国家掠夺而来的。然而,最近有消息称,大英博物馆有件文物被盗或损坏。这让人想起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它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小偷,通过战争从其他国家偷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从中国偷走的大量异国情调...

    金沙遗址博物馆有哪些必看文物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展示古代蜀文化的特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些是必看的 .太阳神鸟金饰 这是金沙遗址的瑰宝,也是中国禁止出国展览的顶级文物之一。它的直径为 厘米,但厚度只有厘米,含金量高达 整个神器是圆形的,有两层镂空,内层是一个有条顺时针旋转太阳光线的圆圈,外层是四只大小和形状相同的鸟,...

    我要当文物“医生” 西峡博物馆社会福利班开始了!

    西峡陵历史悠久,资源禀赋独特,在传统文化 科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拥有众多宝贵资产,景区接待条件优越,是宁夏文旅领域历史文化景点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西夏陵在科研旅游方面不断创新,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开发了西夏木活字印刷体验 西夏书法学 文物修复 贺兰石雕 纸画 香囊制作 扎染等余门研究课程,并根...

    北朝隋唐文物陈列广西,博物馆环境监测终端全天候值守

    在灿烂的文化星空中,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保存直接影响着人类后代对过去的认识。近日,太原博物馆北代隋代文物展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拉开帷幕,并启动了视觉历史活动。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保存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一旦文物损坏,就意味着历史信息丢失。因此,文物维护的重要性不言...

    走进文物中的中国龙博物馆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龙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神话和超自然动物,有着修长而雄伟的身躯,入天入水,云雨飘洒,以神秘 坚强 睿智 高贵的形象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传统生肖龙年到来之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 中国文化遗产报 牵头,甘肃省博物馆余家文博机构 十二生肖文化传播联盟联合发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