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热点问题与一些地区冲突有关,如俄乌冲突,持续时间较长; 中东地区更加混乱和复杂的冲突,包括巴以冲突外溢引发的巴以冲突和红海危机; 还有伊朗武装分子在叙利亚、伊拉克、美国、以色列等地的冲突! 网络上的军事话题可谓热点,导弹相关话题在这里尤为重要,毕竟在这个时代,制导**是主流,大部分的攻击和报复都是从导弹开始的! 所以笔者也想蹭热聊聊导弹的发展故事(简史)!
当然,在谈论导弹的演变之前,读者可能需要同意作者对导弹概念的看法。 制导导弹(导弹,又称制导火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动力系统(喷气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可以在大气层(或太空)中飞行,具有制导远程爆破能力**,是一种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现代**。 导弹和制导炸弹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制导但没有威力,导弹和火箭炮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动力但不制导。
说到导弹,不得不提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火箭(这里指古代),早在唐代,中国就发明了火药,这为火箭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到了公元969年,北宋,发明了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的远程火箭,这种火箭是由一个密封的、装满火药的弹药筒加上箭体, 在未密封的一面点燃弹药筒中的火药,并利用向后喷射的火药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行,从而达到攻击敌人的目的。这种古老的火箭的工作原理与今天的固体燃料火箭的工作原理基本没有什么不同。 从那时起,这种**就被广泛地用于战争中。 在十三世纪中叶,入侵中亚和欧洲部分地区的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将火箭技术引入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和火药一样,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但最终,它首先被西方人“发扬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古代火箭还是今天的火箭,它们应用最广泛的是军用,与导弹最大的区别是发射后不再受控,因此不具备精准打击的能力,作战效率不高,威力也有限。 虽然它们不是导弹,但它们是导弹发展的必要阶段。
导弹是制导火箭,火箭自然要能够制导,如果要说制导,就不得不说陀螺制导,一种利用陀螺仪技术实现导弹或飞机精确导航定位的方法。 陀螺仪是一种通过检测旋转运动并保持其方向相同的方向来测量和保持方向的设备,从而提供导航系统所需的方向信息。 这种技术的关键是保持飞机的方向信息,即使在没有外部引导或参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这种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飞机的精确方向、姿态和转速等数据。
早在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莱昂内·菲涅耳就提出了陀螺仪的概念。 然而,直到 20 世纪初,陀螺仪技术才开始得到实际应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陀螺仪被用于飞机和潜艇的导航系统,但这些系统尚不具备全陀螺仪制导的特性。 1917年,美国海军发明了一种基于陀螺稳定自动驾驶仪的自主无人机,轰炸了德国的一家潜艇工厂,这可以看作是人类早期对动力惯性制导的探索**。 1939年,英国还设计了一架自主无人机轰炸德国,但最终因人道主义纠纷而取消。
上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理论上证明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并有可能成为航天器。 1926年,美国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成功研制出液体火箭,并主导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液体燃料火箭的飞行试验! 1932年,他首次使用陀螺控制的气舵来控制火箭的飞行。 美国宇航局在马里兰州的主要研究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以纪念他。
在三十年代,苏联在火箭技术方面更加先进,他们放弃了在导弹上使用活塞发动机的尝试,转而使用液体火箭和喷气发动机(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今天)。 由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领导的飞行导弹研究小组测试了各种有翼火箭,并于1936年完成了212导弹项目,这是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驱动的三轴陀螺稳定巡航导弹,射程为50公里。 然而,在1938年,苏联的清洗席卷了火箭研究所,许多专家被处决,科罗廖夫被判处十年苦役,这种砍掉手臂的愚蠢行为导致了苏联巡航导弹计划的瞬间崩溃。
所有现代导弹都是在火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导弹真正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前,德国在火箭技术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1933年,由德国火箭专家沃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和韦纳·冯·布劳恩领导的火箭开发小组开始开发飞行火箭和弹道火箭。 在多次失败之后,布劳恩和其他人在1942年成功研制出一种改进的A-4弹道火箭,即V-2导弹,两个月后,另一枚飞行火箭也成功了,命名为V-1导弹。 因此,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和第一枚飞行导弹诞生于1942年底。 当极具破坏力的V-2继续从天而降高速轰炸伦敦时,不知道放弃使用无人机进攻德国的英国人一开始是怎么想的。
V1导弹配备涡轮喷气发动机,类似飞机的发动机,使用简单的陀螺仪和气压计导航系统,射程为370公里。 V1导弹发射后,会飞越英吉利海峡,然后在目标城市上空一定高度灭火,然后滑翔到目标区域进行包括攻击。 虽然V1导弹造成了一些破坏,但由于其精度相对较低,巡航速度相对较慢,英国反导系统和战斗机取得了相当的拦截成功率,成功拦截了多枚V-1导弹。
V2是一种相对成功的导弹,具有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能够在高达100 km的轨道高度和接近500 km的射程下飞出大气层。 它采用弹道弹道,发射时以极高的速度垂直上升到空中,然后飞出大气层,最后高速下降到目标区域。 由于其高速和突然下落,V2导弹很难拦截。 它对英国伦敦等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是导弹技术的里程碑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伦敦是历史上第一个遭到导弹袭击的城市。
V-1 和 V-2 代表两种不同的导弹技术,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目标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在导弹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它们分别是当今所有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鼻祖! 为后续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此,能够改变未来战争面貌的新风格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德国投降后,美苏瓜分了德国的导弹技术(包括专家、装备、相关物资),因此战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苏联在 2 年开发了基于 V-1950 的弹道导弹。 它是苏联第一枚用于测试和开发导弹技术的实用弹道导弹。
R-2是苏联于1952年研制的改进型短程弹道导弹,此后苏联继续在导弹技术方面积累经验。
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机械、高能燃料、特种材料、无线电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仪器机械等各种现代技术的进步,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出于战略目的开发了弹道导弹R-1950。 这是苏联第一枚配备核弹头的弹道导弹。 同一时期,苏联还研制了用于战术目的的R-11导弹(绰号“飞毛腿”),冷战期间部署在东德、古巴等地,以威慑对手,在此期间,苏联在导弹技术上领先于世界。
美国带走了德国科学家和部分“V-2”库存,起初在导弹研发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就,而只是继续使用V-2,然后在此基础上,在47年内提出了用于研究目的的导弹Aerobee。
面对苏联的领先地位,美国加快了发展中程和洲际导弹的步伐,迅速缩小了与苏联在导弹技术上的差距。 美国在1950年代初研制的弹道导弹,红石导弹,也是V-2的改进版。 它被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后来成为红石火箭家族的基础。
木星导弹是美国在195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中程弹道导弹,用于战略和战术目的。 木星导弹在冷战期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它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导致了一些国际紧张局势。
1955年,中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先生回国后突破美国,很快引领了中国火箭和导弹工业的开始,中国开始模仿苏联的R-2,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发射场,“东风一号”导弹试射成功,至此,中国也进入了导弹时代, 60年代初,中国研制出自己的“东风二号”中程弹道导弹,射程1250公里,初步具备打击远程目标的能力,提高了核威慑水平。
如前所述,从二战期间德国发明导弹,到50年代美国、苏联等战胜国基于德国技术研制的导弹,都属于第一代,解决了从零开始制造导弹作为未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 第一代导弹一般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体积大,机动性差,技术复杂,准备时间长,使用不方便。 它采用的简单的惯性制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方法,在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方面并不高。 第一代导弹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弹道导弹的研制上。 尽管他们在射程、命中精度和威力上都超过了火炮,但他们的整体战斗力仍然很低。
导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即上个世纪的第二代导弹。
六七十年代研制投入使用,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体积减小,重量减轻,结构简化,性能明显提高。 它们通常使用固体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这增强了机动性,不再简单地追求高速。 同时,惯性导航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使用提高了命中的准确性和概率。 弹头类型的增加和系统结构的简化使得增加第二代导弹的火力并缩短战斗反应时间成为可能。 第二代导弹可以看作是导弹性能全面提升的时期,也是各国开始大规模部署导弹的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第二代导弹主要由MX导弹(以前称为“和平卫士”)和三叉戟I(三叉戟I)潜射弹道导弹组成。 这些导弹具有重大的技术改进,包括多弹头能力、更高的精度和更远的射程。
RSD-10,北约代号为SS-20 Saber,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种中程弹道导弹。 它的远射程和强大的打击能力使其成为冷战的关键部分。
中国的第二代导弹主要包括东风-3和东风-4。 它们都是在 60 年代开发的,DF-3 的射程在 2,800 到 3,000 公里之间,并于 70 年代投入使用; 东风-4的射程达到4000公里,并于70年代末投入使用。 它们都属于中程弹道导弹,是这一时期中国国防的重型武器。
第三代导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研制和安装的,其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 这是由于在导弹制导系统中应用了红外成像、毫米波雷达、激光、地形匹配和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实现了复合制导,将命中精度提高到几十米。 此外,第三代导弹可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具有全方位攻击、饱和攻击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采用模块化、系列化开发,具有多类型、多目标杀伤能力。
第三代导弹的出现是军事需要和技术推广的结果,美国是越南战争战败后推动第三代导弹发展的主要国家之一。 第三代导弹作战以“外科”打击为基础,美军在多场战争中利用第三代导弹进行高科技打击,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导弹是三叉戟II(Trident II)潜射弹道导弹,是美国核打击力量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BGM-109巡航导弹又称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制造的全天候亚音速多用途巡航导弹。 这种导弹是典型的第三代导弹。 该导弹的特点是射程远、飞行高度低、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穿透能力和生存能力,破坏效果好,通用性强,可从各种平台发射。
OTR-23“OKA”地对地导弹是苏联在80年代研制的一种短程地对地战术导弹,在20世纪80年代,苏军的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强调核战争,而且强调常规战争,特别注重进步。
炮兵在常规战争中侵犯纵深政策的能力。 “Okka”地对地导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
白杨-M(Topol-M)是俄罗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快速发射能力、高精度和多弹头系统。 它是一种固体燃料陆基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ICBM),专为远程(射程超过10,000公里)目标而设计。 它是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的一部分,用于维持该国的核威慑力量。 该导弹系统的升级版本仍在开发中,以保持其在现代导弹技术中的竞争力。
红旗-9(HQ-9)是中国研制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属于第三代导弹。 该导弹系统是中国陆军和海军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之一,射程远,采用先进的雷达制导技术,具有同时跟踪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红旗9号主要用于打击敌机、导弹等空中目标。 它不仅可以用于陆地防空,还可以用于海军防空作战的舰艇上。
东风-5系列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属于第三代导弹范畴,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定型,而东风-5B是该系列的改进版,于2006年定型。 东风-5B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计,使其在射程、精度和机动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导弹(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强调信息化和网络化。 与第三代导弹相比,第一代导弹与战场信息系统连接能力明显提高,卫星导航惯性复合制导和双模多模式复合导引头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其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命中精度达到米级。 通过战术数据链,实现导弹、发射平台和指挥中心之间的双向通信,具备协同作战和系统作战的能力,适应多域多目标的挑战。
据悉,计划于2031年服役并执行战斗任务的新一代哥伦比亚级SSBN战略核潜艇可以配备更新的潜射导弹,以完全取代之前的俄亥俄级潜艇。
美国的“爱国者-3”(Patriot Advanced Capability-3)防空导弹系统是最先进的防空导弹的代表,该型导弹的发展提高了反水面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距离和杀伤概率。
伊斯坎德尔导弹(Iskander Missile )是俄罗斯比较有代表性的战术短程弹道导弹系统,北约称之为伊斯坎德尔-M(SS-26 STONE),它采用更先进的制导系统,射程短,但精度高,速度快(超过6马赫),该导弹诞生于苏联解体后,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安全局势恶化的背景。
俄罗斯最新的“萨尔马特”(SARMAT)导弹,官方编号为RS-28,属于超重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北约昵称撒旦-2,它使用液体燃料,最大射程超过16000公里,采用新型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打击精度高。 它可以携带多枚核弹头(16枚75万吨级弹头或1枚4000万吨TNT当量弹头),可以飞越北极甚至南极,对世界上任何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被誉为导弹家族的“绝对王者”。 俄罗斯军方表示,它“可以夷平整个国家并击败任何防御”。 有趣的是,它也是在北约围困的背景下诞生的。
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被誉为“航母杀手”,是中国研制的核常规弹道导弹,具有灵活的打击范围和精确制导系统。 射程超过4000公里,具有精确打击陆地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艇的能力。 尤其是反舰是它的专长,它的出现让美国航母再也不敢在中国近海炫耀自己的威力了!
东风-41(DF-41)洲际战略核导弹承担着中国战略核威慑的重任,是中国领先的洲际导弹,也是著名的“东风快车”家族的最新成员之一,射程超过10000公里,可携带多枚核弹头,可打击远距离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威慑和打击能力。 因此,有句话说“东风快车,使命一定要实现”!
世界第五代导弹的发展始于2010年左右,由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目标、作战任务和技术基础不同,技术方向多样化。 一些国家选择沿着一流导弹信息化、网络化路线继续升级改造,另一些国家则采用创新技术研制新型导弹。 新导弹包括逐步开发的第五代导弹和其他更具颠覆性的版本。 目前,处于研制阶段的第五代导弹有向协同化、系统化、集成化、跨域化、高速化、多用途化、自主化、平台化、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美国海军的“标准-6”舰空导弹系统通过“协同作战能力”(CEC)数据链获取预警机的侦察数据,进行超视距拦截。 这正是第五代导弹的协同特性。
俄罗斯尚未正式宣布或定义第五代导弹。 然而,俄罗斯从未停止开发更先进的导弹技术,并引入了一些被认为具有先进特性的导弹系统,例如安加德“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它可以绕过敌方导弹防御系统,对目标进行高精度打击。
虽然,目前东风家族还没有正式宣布拥有第五代导弹。 不过,根据中国的**报道,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第五代空空导弹雷电-21,它采用了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和惯性制导技术等最新技术,可以击落任何移动的飞机。 也可以在超视距范围内发射,射程不小于350公里,是中国战机在空中作战的利器。
可以预见,中国的导弹技术将迈向更高的高峰。 智能、隐身和高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技能。 随着研发创新的不断深化,以及对我国导弹技术的坚定不移的保护,我国导弹技术前景广阔,将继续引领世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快递家族的新成员东风-51也会诞生。
东风快运,使命一定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