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晋士文学研究》,朴贤圭著,肖大平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介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海东晋士文学传入中国》,调查分析了中国古人(主要是清人)编纂并藏在中国的各种海东晋士文集的背景和资料**; 第二部分“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铭文”,介绍并分析了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献(主要是“墓碑”)传入朝鲜后的变化; 第三部分“中国晋石铭文中的古代朝鲜人”,调查和分析了中国金石所反映的古代朝鲜人的事迹; 第四部分,“韩国金石中的中国人”,考察和评论了古代中国人在韩国金石中的事迹。
目录第一部分 海东金石文学传入中国
第1章分析了中国金石集中和韩国相关金石文献。
一、引言。 2.明朝及以前文献。
3.清代文献。
四是文学第一时期。
五、结论。 第二章 朝鲜与清朝学术交流的产物
手稿的发掘和《海东金石矿床检验》的出版及其意义。
一、引言。 2.《海东金石藏品》手稿及出版物。
3.稿件和出版物的比较和分析。
四、结论。 第三章 海东金石文学新资料.
庆翁书禄的《纪念碑琐事》。
一、引言。 2、翁书禄、海东金石文件的收集过程。
3.《海东文学汇编》。
4.分析笔记本原稿内容。
五、结论。 第四章 翁书禄《海东文献》分析。
一、引言。 2.《海东文学》概要。
3.金石文学分析。
第四,文献资料分析。
五、结论。 第五章 海东金石园的版本类型。
一、引言。 2.海东金石数据及“海东金石矿床”。
3.《海东金石园》的编纂及类型。
四、结论。 第六章 明末手稿《抚县国史碑文》及碑文解读中的若干问题。
一、引言。 2.明末手稿的文献问题。
3.明末手稿的特征和内容。
第四,解释问题。
五、结论。 附上《普觉国师碑文》全文。
第七章 白趾元手稿金石记载分析。
一、引言。 2.《金石路》的书目问题及编者研究。
3.《金石记录》包括对金石及其内容的分析。
四、结论。 第八章 《海东金石零故事》的作者与真相。
一、引言。 2.《海东金石零记录》著录项目事项。
3、《海东金石零记》与《海东文书》和《星元笔记》的关系。
四是《海东金石零记录》的作者。
5、《海东金石零记录》的内容特点。
六、结论。 第九章 金炳山编著《金石眼考》。
一、引言。 2.作者金炳善的生平。
3.《金石令考核》的编纂过程。
四是《金石眼科检查》的内容特点。
五、结论。 第十章 韩国朋友送给叶知旭的清朝诗歌和金世文文本的调查。
一、引言。 2.朝鲜友人题写的“子午春诗”
3.朝鲜人提供给叶志旭的《高丽纪念碑全文》
四、叶志旭通过韩国朋友拿到了《日本遗迹碑双钩书》
五、结论。 附录:清代学者获得日本“多湖碑”的过程与分析。
第二部分: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学
第11章 朝鲜半岛纪念碑及其铭文的拓片调查。
一、引言。 2.纪念碑的名称和解释。
3、纪念碑在衡山的位置及参观记录。
四、何之晟铭文及后人抄录铭文。
五是云峰村碑母被发现。
六、云峰村碑母问题。
七、结论。 第12章 纪念碑拓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变化。
一、引言。 2. 中国对纪念碑的记录及其对韩国的介绍。
3.将纪念碑引入朝鲜半岛及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四是变异版“平水土山碑”的出现和流通。
五、结论。 第三部分:中国金石铭文中的古代朝鲜人
第十三章 中国青藏海东晋石新文献.
斋月的墓碑,韩国伊斯兰主义者。
一、引言。 2.古代朝鲜人与伊斯兰教的交流。
3.广州斋月墓碑和元代伊斯兰文物的搜寻过程。
四、斋月墓碑内容分析。
五、结论。 6.死后。
第十四章 高丽会月山石经修炼的房山石经。
1.《房山石经》大全。
二是历朝之石已建成。
3.贾志道《重建华严堂经》内容。
四、参与修复石经的人们的生活。
五是徽月重刻经版的类型。
六、结论。 第十五章 泉州元代石刻中与高丽有关的记载
一、引言。 2.泉州海外交通史馆藏的元代遗迹。
三、九天山玉立石雕。
四、结论。 第十六章 天龙山石窟第十五窟及《唐代别部勋将军的功绩》。
一、引言。 2.《唐代别部将军的功绩》全文及著录目事项。
3.研究与纪念碑所有者贝贝逊的生活有关的问题。
四、**前人学者对“唐朝将领功绩”的解法内容。
5.天龙山石窟第15窟的推定过程及现状。
六、结论。 第十七章 福建的《奈良石碑》和新罗僧袁彪游记。
一、引言。 2.智提姗娜拉寺的现状。
3.奈良岩石铭文分析。
第四,调查新罗僧人元彪的事迹。
五、结论。 第18章 唐武然禅寺遗迹简介、新罗金清的活动及其意义。
一、引言。 二、唐武然禅寺石碑遗迹及原拓片。
3.新罗人的活动及其意义。
四、结论。 附:《唐武然禅寺》碑文原文全文。
第19章 洛阳龙门石窟中与朝鲜有关的佛教圣地检查的几个问题。
一、引言。 二、龙门石窟双窑南洞慈藏戒龛。
3、龙门石窟双窑北洞内金墨神碑文龛。
四、龙门石窟北城丝线雕像神龛王思里铭文壁龛。
5.龙门石窟处方洞王思里铭文壁龛。
六、结论。 第二十章 清乾隆帝“萨尔胡之战”石碑及铭文调查。
重点关注朝鲜军队参战的情况。
一、引言。 2.《萨尔胡之战》的书目事项和写作过程。
3.《萨尔胡战役编年史》描述的特点。
四、结论。 第21章 朝鲜族满洲旗人韩家和金氏家族的墓志铭及其在清代定居的特点。
一、引言。 2.汉氏、金氏家族铭文现状。
3.汉族铭文分析。
四、金氏墓碑铭文分析。
5.清朝汉晋家族定居的特点。
六、结论。 第四部分 朝鲜语中的古汉语 金石
第二十二章 中明将军吴伟忠的“吴将军兵青苏碑”测试。
一、引言。 2.吴伟忠在仁臣战争中的功绩。
3.吴伟忠在朝鲜竖立的“庆德纪念碑”
四、吴维忠在忠州的事迹及《庆德牌》的内容。
五、结论。 第二十三章 明张亮翔翔南海“东征崖碑”试验。
一、引言。 2.张良祥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活动。
3.张良祥的《东征悬崖碑》由南海船刻
四、结论。 译者后记。
序言百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今年2月初,我收到韩国顺天乡大学朴贤圭教授的来信,说他的《中韩金石文献研究》将在国内翻译出版,希望能写一篇序言。
中韩金石文学研究
朴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获得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韩建交后,经常来华参加学术研讨会,考察相关历史文物和文物,在国内期刊和杂志上发表学术**, 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好像是2012年夏天的一天,他来到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文理学院看我,因为没有语言障碍,我们一拍即合,像是老朋友见面,谈话的话题都与中韩学者的共同熟识有关, 以及移民到唐和百济的相关问题,我从中受益匪浅。后来,当我被邀请去韩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时,他想邀请我去他们学校,但当时我很难改变行程,所以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打扰我。
朴先生之所以想让我为他的巨著写序言,可能是因为我在韩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我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和韩国的古代金石铭文研究,并出版了我的书。 很难抗拒这种善意,所以他同意了他的请求。 几天后,我收到了暨南大学肖大平博士发来的近300页的中文译本。
应该说,由于朴先生出国留学,经常往返于韩中两国,加上他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他对中韩晋史文学的独特而深入的理解是显而易见的。 这几个月来,我还要时不时地教学生,处理各种临时任务,谈不上原本打算写的**,所以朴先生的书只能挤进时间间歇性地阅读。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后的一些感受。
朴槿惠的著作分为《海东晋士文学传入中国》、《中国晋士文学传入朝鲜半岛》、《中国晋士文学中的朝鲜人》、《朝鲜晋士文学中的古代汉语》四个部分,即2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从稿件的整体结构来看,和第一。
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内容丰富。
其次,第四部分内容较弱,可能与作者对稿件内容的定义有关,即现有中韩金氏文献中关于“朝鲜半岛的中国金氏文字”和“朝鲜金氏中的古汉语”内容有限。
从出版时间来看,最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最晚的是本世纪初出版,其间涉及的中韩金石文献各有各的优点,笔者对中韩金石文献交流研究的主线有很好的把握, 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从目前稿件的编纂情况来看,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光绪七年(1881年),二明茅草屋镌刻刘希海的《海东金石园》。
首先,内容广泛,新的见解不断涌现
众所周知,编纂朝鲜半岛铭文的清代学者刘希海(1793-1852)为朝鲜半岛铭文的编纂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编纂的《海东金石园》一书成为朝鲜半岛铭文的第一部综合性文集, 十多年后,韩国学者吴京锡(1831-1879)追随他的脚步,在《汉斯三石记》中,十。
在8世纪和19世纪,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学到很多金石铭文的交换。 朝鲜半岛学者对中国金石铭文的介绍,以前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多关注。
蒲氏著作中涉及的中朝金石文献,传说中的“碑”传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朝鲜半岛的重新雕刻和变化等,下至清朝乾隆皇帝写的《撒胡战书法》石碑,纵横,**中朝金石文献和史料交换经纬, 堪称中韩金石文献交流集**。
首先,笔者对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政权交往期间朝鲜半岛金石铭文的流入情况有较为完整的解读。
韩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韩金石路》的手稿。
因为作者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所以在中韩建交后,他往返大陆和韩国数十次,密切关注中韩金石文学中涉及的问题,尤其是欧阳秀的《吉古鲁八味》, 赵明成的《金石录》、陈思道仁的《宝雕丛书》、赵刚的《石墨版画》、沈茂贤、赵其美的《四义广济》、顾彦武的《金石书》、清千家派金石学者及其后续专家叶一宝、钱大新、丁静、孙兴彦、王昌、翁方刚、洪一轩、顾千丽、刘希海、卢耀书、叶志旭、 潘祖音、赵志谦、卢增祥、苗全松、**早年,叶长池、罗振宇、黄仁恒、顾燮光、胡坤、刘承干等作品都爬过梳理过,了解了
其次,关于现存清代学者编纂的《海东金石学》、《海东金石目录》、《海东文献》、《海东金石灵记》、朴趾元的《金石录》、金炳善的《金石目录评论》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如作者对编者、编纂过程、书目内容的强力阐述、 并对上述著作进行了编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仔细翻阅本书的不同章节,可以收获很多。
韩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海东金石馆”。
第三,重点介绍历史时期因各种原因与中原王朝朝鲜半岛有关的金石铭文,包括新罗元彪和“那罗石碑”、新罗金清和“唐武然禅寺”、百济移民贝贝将军“贝贝将军的功德”,以及与洛阳和朝鲜半岛永门石窟有关的佛龛雕像; 穆斯林高丽斋月的墓碑、修缮的《房山石经》、泉州元代石刻中与高丽人有关的记载,以及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的金石铭文遗迹。 作者利用所查阅的史料,详细研究了每一份金石文献,特别是现有的研究**,并就许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例如,作者用两章的篇幅,**翁方刚(1733-1818)和第六子翁书禄(1786-1815)编纂了《纪念琐事》和《海东文献》两本书来处理问题,并首次推出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两本书,让读者了解。
十。 在8世纪和19世纪,人们对中韩之间蓬勃发展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父亲翁方刚对金石铭文的喜爱影响下,翁书禄对朝鲜半岛金石碑文颇感兴趣,尤其是与朝鲜使节及其随行人员金正熙、金明熙、沈祥奎、李光温、刘志宽、朴头元、李祖墨、金汉泰等人前往燕京参拜, 并得到了他们呈上的朝鲜半岛金石铭文拓片,加上他父亲翁方刚之前与韩国学者交往时得到的拓片,然后编成书。
翁方刚《金石书画题词研究》.
应该说,作者发掘了现存第二古老的海东资料(笔者认为该书仅次于刘希海的《海东金石园》),一一分类**,无疑有助于拓展这一时期中韩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海东金石零记》的作者是翁方刚(翁勤喜),而作者通过对书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看到书中记载的各种书名都是根据翁书禄的立场,书中收录了金正熙寄来的各种信件,收件人是翁书禄, 而且书中还收录了“红豆山人兴元”的金石题词,而且书不完整,30年后被别人编成书,等证据,然后认为书的作者不是翁方刚。是翁淑禄,翁方刚的儿子。从作者论证的逻辑和史料的推论来看,这种观点客观自然,具有相当高的说服力。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里就不赘述了。
2.实地考察,千里行列
作者信奉古人“读万书千里行”的科研信条,通过实地考察,包括孜孜不倦地到当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再到金石文所在地,作者得出了客观而令人信服的结论。
例如,为了弄清楚《海东金石园》版本的问题,笔者在1996年前往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在了解刘成干的《海东金石园》重刻版的基础上,看到了图书馆收藏的《海东金石园》的最终版本, 199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探查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看到了一卷《海东金石园》的草稿,然后**涉及的书的版本,得出了自己的意见。
斋月坟墓上的铭文。
为了弄清朝鲜伊斯兰斋月墓碑所涉及的问题,笔者利用在中国参加会议的机会,专程前往广州进行实地考察,在广州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发现了墓碑的复制品。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千方百计地询问相关人士,在广州当地相关朋友的指导下,终于在广州广塔路怀圣寺教育中心三楼仓库里找到了这块斋月墓碑。
为了深入探究参与“唐朝贝贝将军功绩”的百济移民事迹,笔者于2004年7月和2006年7月前往山西省太原市郊的天龙山石窟,调查石窟内遗骸的大小,并通过比较石碑底座的凹槽, 他改变了之前关于“功德记录”来自第21窟的观点,并确认它来自第15窟。由此可见,对于田野调查来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当地元素,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所讨论的人物和事件的起源,是很重要的。
贝贝逊将军的功绩纪念碑拓片。
在福建查朝鲜相关文物的过程中,笔者曾三次前往元彪曾驻习的常德地区,调查当地奈良寺和华彦寺的遗迹,拜访了当地许多相关人士,收集了大量资料。 因此,作者对新罗僧侣元表的研究代表了最高层次的学术。
元志正元年(1341年),高丽僧人惠月来到北京房山所在地,眼见石门倒塌,石经损坏,在当地元朝**和朝鲜人民的帮助下修复石经。 对此,元仁人贾志道的《重建华严经》中有详细记载。
2004年夏天,笔者带领顺天翔大学学生参观房山石窟,连续三天考察云居寺和房山石窟,搜集相关史料,然后写下韩国回月到达房山的由来,参与修缮石经人员生活, 以及雕花经板的种类和数量等,对这一时期中韩金石文献交流的具体模式有深刻的了解。
作者精通中文,熟悉英文和日文,对中国古代和韩国金石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游历中韩,遵循和实践古人古训,读万里书,行万里,调查问题涉及的具体领域, 并将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然后得出自圆其说的观点。
朴趾元的《三韩系列》和天卷《金石路》。
3.讨论和反驳,不偏不倚
众所周知,研究古代中朝关系史乃至韩国古代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史料。
这样一来,对多种外国史料的介绍和阐释,就成为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或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反对派学者或急于成功的青年学者对一些外来资料的解释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将云南高黎贡山脉的“高丽”解释为“高句丽”。 朴槿惠在这些问题上有很多论点,并为学术机构的严肃性辩护。
龙门石窟双教南洞(522窟)佛像下方的石壁上有著名的“慈藏愿堂”铭文,即“慈藏和尚是观音菩萨为已故父亲救苦,见狡猾母亲佛像店铺”。
有韩国学者将这里的“慈藏和尚”与曾接受新罗善德皇后教诲,来到唐景大师长安寻求佛法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位“龙门慈藏”就是《三国志》第四卷“**章:慈藏法”中的新罗慈藏。
对此,笔者利用上述《三国遗迹》和《高僧传》的记载,认为“永门吉藏”的母亲在父亲死后还活着,而“新罗吉藏”在出家之前“早早失去了两个亲人”。
续《高僧传》 其次,在双教北洞(521窟)有“金墨神”的铭文,有韩国学者认为这里的“金墨神”应该是新罗人。 据作者**称,认为“暂时”记住金墨深的国籍更为合适。
三、建于691年的雍门石窟北石丝像神社王思里铭文神殿,有学者将其与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将军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是同一个人,作者从洞窟铭文壁龛中挖掘出时间,作为武将王思礼,高句丽移民后裔, 和王思里这个协会,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两人的时间差多达50年之多,那么就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了。
四、龙门石窟药方洞内还有王思里碑文神龛(佛祠1699号),记载了王思和、王思里、中京、元庆等村民与龙华寺相关人员共同建造药穴1699号佛龛的协会, 而这里还有另一个王思礼,作者纠正了韩国学者将“药方东王思礼”与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将军混淆,同时认为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于公元746年进入中原。龙门石窟中药方洞的铭文最迟可追溯到723年,两者相差23年。
韩国晋州国立博物馆有一幅张良祥东征悬崖碑的拓片,**来自网络。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朴槿惠著作的其他章节中找到。 也就是说,对于学术界对中韩金石文献鉴定的不同看法,作者用详尽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论证,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学术研究应采取的客观正确的态度,值得称赞和学习。
2017年,笔者受邀出席在日本群马和东京举行的“上野三碑”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提出将东亚三国共有的金石碑文视为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排在学术界公认的五大要素之后: 汉字、儒家思想、佛教、法律制度和中国式科学技术。这种观点能否站得住脚,有待学术界进一步论证和验证和认可,但起源于中原(大陆)并在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共享的东亚世界的金石铭文和文学经典的实物遗迹,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上述中朝金石文献外,朴槿惠的书的第一部分还包括《清代学者获得日本“多湖碑”的过程与分析》**,这无疑从另一个方面为我的上述观点提供了论据。
需要注意的是,手稿的大部分内容都发表在韩国期刊上,而朴槿惠的书是从韩文书中翻译过来的,因此毫无疑问,韩国学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在写作、语言和概念上都得到了强调,读者在阅读时也要注意。 当然,作为中韩金石文学研究的专著,朴槿惠的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赞赏,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仔细领会,才能把握关键问题的微妙含义。
天龙山第15窟。
据了解,朴先生将于今年从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职位上退休,预计朴先生将继续保持浓厚的学术研究张力,**中韩金石文献各个层面都能发掘的奥秘,为中韩金石文献的交流与研究谱写新的篇章。
这是为了序言! 百根兴
2023 年 5 月 18 日。
在习南郊。
自助点餐一个学者要有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金世文的特点为我们指明了良好的方向。 在古代,为了长期保存珍贵的物品,人们会将这些物品刻在金石上。 这些刻在金石上的文字经久耐用,可以永久保存,可以长期保存。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与其用那些华丽的技巧和修饰,不如写出外表简单但内容丰富、可以永生流传的好文章。
《岣嵝碑》,(明)张明道抄刻,书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本书讨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韩中金石文学的交流上。 简言之,韩中金石交流是建立在韩中友好交往的基础上的。 中韩两国学者相互信任,相互接纳,是他们发展各自研究的好机会。
中韩两国学者从本国寄送对方珍贵的金石铭文,同时收到对方国的珍贵金石铭文。 他们正在做的是对海外金石学的真正研究。
从中韩学者交换的金石铭文来看,这些金石文献中也包括那些不易获得、在第三国收藏的金石铭文。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资料是多么珍贵,两国学者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作者对金石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非常注重收藏,并制定了长期的研究计划,走访了国内外众多图书馆和金石文献遗址,寻找这些金石文献。 这些收集到的文件无疑是作者研究和本书写作的前提。
从现存的汉中金石文献中记载的金石铭文的保存现状来看,有一些金石铭文保留了原貌,有的金石铭文没能克服岁月的长河,已经消亡,现在只剩下记录。 正如本书所提到的,有原始的金石文献,笔者在现场努力确认了这些原始的金石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这些金石文献的珍贵性的理解和热爱又加深了一步。
九州大学收藏的“倾斜收藏”包括南玉兰的“多湖碑”的肖像。
当然,这并非没有遗憾。 事实上,韩国和中国人留下的金石文献相当多,本书只涉及其中的少数。 例如,朝鲜有很多与临津战争期间参加战争的明军有关的黄金和石头。 尽管作者已经制定了亲自调查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计划,但最初的想法并没有最终实现。 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以此为契机,尽快在这一领域取得成果。
朴贤圭。 叶轩的音乐室,正月初十。
关于作者
Park Hyun-gyu教授。
朴贤圭,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韩国中华文化学会前会长。
关于译者
肖大平博士。
肖大平,博士,博士后,现就职于暨南大学博雅学院、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