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铮.
去年底,我突然看到扬州和江苏省台州同时掀起了一股纪念郑板桥的浪潮,原来是清代扬州八妖团首领郑燮先生诞辰330周年,原本兴化人,如今已调到台州。
我不禁想起了2020年中院春节联欢会,当时我带领老干部合唱团上台表演,演出的是郑燮写的扬州清曲《板桥道清》。
当时有这个想法,一是因为《板桥道清》是郑燮先生世代背诵的名曲,二是因为伴唱的扬州清曲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的民调,三是因为歌词的内容具有压制邪恶的现实意义, 弘扬善,警示世界,劝说世界。
打定主意后,我开始自己策划和运营。 也就是说,从选曲到剪辑,从教歌到领唱,从造型到布景,从服装到道具,一切都必须亲自完成。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很喜欢。
一个人开心总比和大家一起开心要好,我会趁着春节闲暇时间,整理分享4年前的那些琐碎事,哪怕是笑容满面,大方大方。
阳台两城纪念郑板桥诞辰330周年。
所谓道家,顾名思义,本来就是道家的声乐艺术,旨在讲好修德劝善的故事,即“道是理的”。 起初,它被用来僧侣传播教义和筹集捐款,后来演变成中国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郑燮因在京谋进的挫折,回到扬州开始道,雍正用七年时间完成了十首歌的初稿,历时十四年,反复修改,直到乾隆八年,这首歌被命名为《小歌》。 因为郑邪自称是板桥路人,所以称其为“板桥路”,刻字书在南方风靡一时,尤其是在淮阳地区,从清代流传到**200年。
说来也奇怪,郑协石称“诗书画三独”,而这三首似乎不如他编纂的十首“小歌”,如此高雅庸俗,影响深远。 甚至在2000年10月,家乡扬州的长辈们接待了在家乡来华的法国人希拉克,他亲自用渔鼓和简板亲手演唱了一首《板桥之恋》。
如今,“板桥路”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入选了202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联欢晚会。
郑板桥手写的《小歌》刻有十首诗。
写完歌词后,我们再来谈谈曲调。
根据清朝道光时期刻的《张居天琴谱》记载,《板桥道清》的唱调采用了扬州清曲《玩儿》歌卡。 不过,十种情绪风格也有变化,一种是“宫”音,一种是“羽”音。 在扬州,“宫”曲最受欢迎,著名的“老渔夫”就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听说道家情绪是在80年代初,当时香港喜剧电影《三个微笑》在内地引起轰动。 影片中,唐伯虎追着秋翔来到华太师丞相府门口,假装是个穷学生,给大管家唱着自己的人生经历:
哭泣的元河,吊兵,叹息的孟正,伤心的韩信。 **吴市谁有怜悯?没有必要问在雪地里哪里可以找到木炭愤怒和憎恨徒劳无功,结果却落在了长街上,盼望着冷饭的剩菜。 这首歌的歌词格式是以板桥路为蓝本的。
尤其是歌词《哭泣的元河》第一行,讲述了唐代书生郑元和的典故,他曾在高中夺称之前,曾沿街乞讨,甚至教过唱挽歌。
郑板桥还假装郑元河是他的远祖,在《小歌》序言中坦白:“我的祖先元河岳父,游世间,教歌歌。 这说明文人士大夫自古以来就弘扬道教,传承民间艺术并不是什么损失。
屏幕右边第一个为唐伯虎唱歌哭泣。
《板桥道教》有十首诗,分别描写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民、樵夫、农民、道士、僧侣、书生、乞丐、隐士等人的生活状况。
还有“阳州王子”李政成演唱的四个经典版本,我决定选择其中的三个。 第一首歌《老渔夫》保持原位,同样在“宫”调的第二首《老樵夫》和第三首歌“老书生”在“禹”调的顺序互换,使调式穿插开头和结尾,形成音轨之间的听觉变化。 放弃第四首歌《小乞丐》,一是演唱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二是除夕夜会乞讨。
我上网**了《板桥道庆》的多个版本的伴奏**,然后对比了音质,选出了最好的一个。 因为曲目是随机排列和重新编排的,所以选择的伴奏**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编辑,顺序颠倒后需要无缝过渡旋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了好几个音频软件反复调试结果满意,**自然流畅不露出拼接痕迹,不妨听听这篇文章的背景**。
开始教歌出乎意料地困难,不是因为阅读音乐的问题。 莫说大家都熟悉《老渔夫》的旋律,我主动领唱《老书生》,这是高低曲的轮流,关键难点是体现语言的魅力。
过去,我必须纠正歌手中普通话发音不准确的问题,但现在我必须纠正他们扬州方言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因为扬州清渠是用方言演唱的,所以地道的扬州方言中某些单词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大不同。 比如扬州方言《板桥道清》歌词中的“斜”字读起来像“cha”;例如,“teach”一词的发音像“high”,“street”一词的发音像“the”,“lane”一词的发音像“rammed”。 至于“clip”、“house”、“mo”等古代语音词,普通话的发音远非相同。 混搭做“燕浦”听起来很不正宗。
只可惜,再怎么“正阴”也无济于事,有人拿出某著名演员来唱道士,单独吐出歌词,就是“燕胤”的一个例子。 最后,我没办法勉强,所以在领唱时遇到关键词就不得不提高嗓门,引导甚至压制伴唱的声音。
其实方言就像一块活化石,扬州方言是郑板桥生活和创作的清代江淮的官方方言。
我向合唱团的同事们解释了板桥的情况。
我请了一位演员领唱第一首歌《老渔夫》,我领唱第二首歌《老书生》,最后他们俩领唱第三首歌《老樵夫》。 为了让两位主唱的形象有点对比,我打算换成复古的样子。
那么清代的古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网上搜索了郑板桥的**,发现无论是画还是雕像,他的下巴上总是留着山羊胡子,背上扎着一条大辫子,所以我决定采用这个造型。
而要买一套衣服,你必须买很多器皿,如服装、道具、辫子、胡须等。 虽然我没有专业的团队,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为了简单起见,我还是决定去,开始当地法律。
多亏了全能的**,恐怕你想不到,不用担心买不到。 以假辫子为例,院线用品**会展示多种款式供选购,光是颜色就是黑、白、花白,质感分为直杆线、弧形棒线,结构也分为头罩和无头罩。 考虑到角色的年龄和打扮的难度,我选择了带有白色直杆丝绸半兜帽的“马蹄帽”。
为了突出长长的辫子,我偶尔会故意转向舞台一侧,在舞台上来回摇晃,让挂在背后辫子的辫子摆出来,否则观众看不见就“瞎了”。
长长的辫子让调皮的老男孩回到了小弟弟的时代。
穿假辫子是挺容易做到的,因为它的一端有纱布编织的兜帽,戴上后用帽子压紧领带,动作不大,所以不会轻易脱落。
戴上假胡子有点困难,因为它都粘在脸上。 它也分为两部分,需要根据脸部的形状进行适当的修剪。 因为我没有聘请化妆师,所以我担心糊状物会歪斜或不自然。 而且在唱歌的时候,嘴唇不停地张开和闭合发出声音,如果你在表演过程中没有摔倒,你可以戴上它!
于是我想出了在上唇留胡子的想法,这样我就只能粘在胡子上,把风险降低一半。 所以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刮胡子,剃下巴,让上唇和胡须长出来。 直到演出前夕,终于收获了稀疏斑驳的茬口。
为了让上唇的真胡子和下巴上的假胡子相似,和头上假辫子的颜色差不多,我还在网上买了一种看起来像口红的黑色染发剂和一瓶叫做“奶奶灰”的白色染发剂,并酌情进行了局部修饰。
尝试将真胡须与假胡须相结合的过程。
如前所述,应使用钓鱼鼓和简单的木板作为伴奏乐器来唱道教。
渔鼓又称路管和竹秦,是用一根长约三尺、一端用皮做成的镂空竹筒,用两根手指敲打。 据说最早使用鱼肚作为皮,因此被称为鱼鼓,后来多使用猪皮和羊皮。 建板,又称建子,是由两块竹板相对相对形成夹子状,有两块接头敲击而成。
在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国老被视为道教的始祖,如下图所示,张国老倒立骑驴,怀里的法宝是鱼鼓,简单的板子插在鱼鼓里。
为了让钓鱼鼓和简单的板子和竹帽和谐,我选择了朴实无华的原色钓鱼鼓。 不过,为了融入春节的喜庆气氛,我用鲜艳的繁文缛节、用红绸系的蝴蝶、打中国结的流苏、烫金祝福字的贴纸等,精心装饰,刻意让它们更加艳丽。
因为钓鱼鼓和简板只是用来敲打节奏,和歌声相协调,我一个人在会议室里绕圈试了几次,敲击时没有注意“一板三眼”,找了个感觉,等着现场播放。
钓鱼鼓板装饰前后的道具对比。
在前面的造型**中,我的服装已经出现了。 我选了一件浅灰色的棉麻长袍,外加一件深黑色的深色花朵背心,想着唱道的人不会穿得太奢华。 另一位男主角,我为他选了一件和明星陆毅款式的墨绿色**款式中式长衫,沾上了一点时尚气息。
至于歌唱队的成员,男女服装也应该有区别。 **上面的风格介绍冗长复杂,看得眼花缭乱。最终,男演员选择了“黑人男子立领、唐装婚礼主持人、歌手、司仪、舞台合唱团、美考、夜总会二胡表演服装”,女演员选择了“小寻虎中国婚礼、女姐妹、伴娘、队长礼服**五四古筝表演服装”。
其中,**也改了一次,起初商家送的就是纤薄版。 虽然咱们奶奶级的女星还是有少女心的,但要是让她们穿上小蛮腰的少女裙,妾室真的做不到!
板桥道士四种服装购买样品。
除了服装,还要考虑配饰,如领队的折扇、围巾、运动靴、腰带等。 还特意为女演员购买了印有牡丹图案的羊皮扇鼓,搭配一对带流苏的大红鼓槌,既能配合鱼鼓的节拍,又能丰富舞蹈姿态,让演唱队伍更加明快灵动。
除了根据剧情需要买帽子葫芦外,还在网上买了一枚九宫八卦铜牌,腰间还穿了一根绳子挂在腰间。 虽然没有巴掌那么大,看起来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件特别的小物件,就能凸显出道教与生俱来的道家元素。
帽子、葫芦、扇子、吊坠、围巾、运动靴等配件。
春晚的舞台布景通常是鲜艳的红色背景,对于演唱扬州清曲《板桥道庆》来说,是极不协调的。 于是我决定自己做一个私人定制,试着把《老渔夫》的诗歌变成一幅画。
我先是找了一幅山河边的中国水墨画作为底图,用PS将原图中的湖中小船移到岸边,体现出“靠山崖、近水湾、平舟来来去去”的境界。
然后把原画中坐在船上的人物抹掉,然后从靠近**的其他画风的**中剪出“老渔夫,一根鱼竿”的形象,放在山崖湖畔。 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加入了“沙鸥点缀着远方的光波”和“升月东山”的镜头。
最后,在套装的右下角,盖上了“人间哪里有仙境”的备用印章,还有朋友为我刻的私印,不仅加了白,还植入了自己的劳动印记。
春晚板桥道庆演唱舞台全景。
2020年1月20日,本院借用隔壁新华中学美术馆举办春节晚会,其实是各县市基层法院的业余文艺演出。
在筹划前期,有一次向单位邀请来辅导的老师透露了打扮古装的想法,见他不这么认为,就不再说了,暗中坚持。 不知道执念和自信从何而来,脑海中总浮现出想象中的成功场景。
因为我开启了静音模式,就连每天排练的其他成员也猜不到我上台时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出来时,就像打开了一个盲盒。 瞥了一眼观众惊讶的表情,明白表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忽然觉得辛苦没有白费,嘴角不由得露出得意的笑容,微微鞠躬。
作者领着板桥道庆老书生的剧照之一。
春节联欢会刚过不久,第一波新冠疫情突然袭来,社交活动立即暂停,大部分居民被困在家中。
当年农历正月初五,我用PS修改了我的一张剧照,把它变成了一个戴着渔夫帽、脸上戴着防护面具、怀里抱着鱼鼓、腰间挂着八卦吊坠、背上戴着丹葫芦、手里拿着驱鼠符的道士。
我还结合了《板桥道教》的歌声场景,在微信图片中草拟了一副对联:“献上一首小歌,消忧解郁,送道士仙符驱疫辟邪”,或许不平,但却是美好的愿望。
当时,我似乎有一种预感,未来几年不会有春节庆祝活动。 因此,我很珍惜这次演出,并保留了很多相关信息。 当然,我更期待的是,通过形象展示,年轻一代也会爱上板桥道庆和扬州清渠,传承祖国珍贵的文化底蕴。
没错:唱一首夕阳傍晚的歌,余波无穷无尽。
道教意为春秋之笔,板桥韵古今。
龙年,元宵节,雪和笔。
新冠疫情期间,我模拟了道家的过年问候。
本文原创:王铮 起草:王铮 编辑:季树清。
*请征得作者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