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用笼统的“中国人”这个词,毕竟中国这么大,既有优秀的父母,也有不满意的家庭。 这种说法可能看起来很极端,但在许多情况下,作者也对为什么许多父母追求类似的教育方法感到困惑。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习惯被一些父母广泛采用,就是把孩子当成穷人。 即使是那些本来就不难相处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时候,也不断强调自己的苦难。
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仿佛全世界都在责怪你那一刻感到愧疚; 难道在这些父母眼里,下一代只有鞠躬三鞠九躬才懂事?不幸的是,这种类型的教育很少能培养出健全的人。
在穷人家里培养出真正的“孝子”是很困难的。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患有抑郁症,无法上学,因为他经常被父母灌输“这对我们来说有多困难”。 躺在病床上,他背对着父母,虽然母亲不停地说话,但他始终没有回应,甚至没有动弹。
父母只好求助于医生抱怨:实在不明白,我们两个人有多辛苦,家里也拮据,挣的钱都花在他身上; 他不需要上班,他怎么会抑郁呢?
听到这样的吐槽,相信很多有同理心的网友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学生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在医生面前,他会反复强调“所有的钱都花在儿子身上”; 难怪这个男孩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长大。
如今,每个人都在经历艰辛,谁没有呢? 偶尔让学生意识到赚钱不容易,懂得珍惜学费和零花钱是有道理的。 然而,经常谈论你的辛勤工作真的是爱吗? 显然,这不是真爱,也不是“教育”。
道理很简单,父母通常想通过展示自己的“努力”来敦促他们的后代感恩; 通过这一层内疚,他们被塑造成孝顺懂事的人,懂得报答父母。
不幸的是,无数案例证明,过分依赖一个叫穷的家庭,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孝子”。 也许在早期,这种控制心态可能是短暂的。 这是因为学生的视野狭窄,判断力有限。
学生自己可能不开心,但他们被教导,他们只能压抑自己不服从父母。 然而,总会有抑郁症发作的时候,要么导致身体问题,要么导致心理困难。 能学会反抗的人,是自救的体现。
经常抱怨经济拮据往往会降低下一代的独立性。 心胸狭隘的独立意味着当你情绪低落时从不与父母分享,当你遇到麻烦时,也从不考虑寻求家人的帮助。 也许这就是一些家长的“小算盘”。
这样或许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但如果后代生活不好,逃避责任,那句“人家没告诉我”真的对父母有好处吗?
展望未来,这种养育方式,其实与这些父母想要的背道而驰。 虽然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不敢打扰父母或寻求帮助,但进入职场后,他们很难成功。
由于从小听着“穷哭”长大,你要么变得吝啬,缺乏社交和朋友; 或者陷入“报复性消费”,赚一笔钱花两笔钱,养成使用信用卡的习惯,缺乏基本的规划。
更重要的是,性格中会有自卑感。 因为他们觉得连父母都对自己很小心,所以不敢轻易向外界求助。 因此,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他们也不愿意向外界寻求帮助。
这种思维习惯在成年后很难改变。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要有基本的自信,以及敢于与人合作的性格。 在“哭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有这些难以培养的品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原本是希望学生在逆境中“自生自灭”。 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他们被培养成脆弱的个体,自尊心低下,难以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孩子混得不好,最终可能会拖累父母的晚年。
引导学生珍惜父母的努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是否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挑战通常不是贫穷本身,而是经常惹麻烦和内耗的父母。 对于那些没有享受过物质条件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崩溃。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明明表现得足够懂事,孝顺。 然而,老师可能会感到心疼,陌生人可能会感到怜悯,似乎只有亲生父母看不到这些“好孩子”所经历的痛苦,对父母表现出宽容。
有些家长似乎只有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自己的经济困难,生怕孩子听不懂,才能安心。 从这些学生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父母即使听话了,压抑了自己的需求,也无法感到满足?
要让子孙后代珍惜自己的贡献,不仅仅是哭不穷,穷哭了多少次。 相处、陪伴、理解、合作,是正常家庭应有的环境。
【话题】你身边有这种哭泣的穷父母吗? 你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