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名单
摘要:
如何评估2024年1月的货币政策宽松程度? 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的双重性质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 持续了31个月的货币宽松政策,已经进入了鸡肋骨味的阶段。 要推进二次改革开放,同时直接向人民送钱,促进消费,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
1、如何评估2024年1月货币政策宽松程度?
2月9日,春节除夕第三十天,央行没有休息,在这一天公布了2024年第一个月的金融数据。 他们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统计数据。
因此,大部分**和自**都是基于“1月份金融数据开局良好,新人民币贷款社会金融创历史新高,金融数据开局良好,1月社会金融增长6”。5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信用交付速度“,介绍1月份的财务数据。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口。 流通货币、M2、社会融资存量和1月份的新社会融资确实创下了新纪录。 这种数据好吗? 它有效吗? 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评估本月货币政策宽松的程度。
第。
首先,从数据来看,货币宽松的程度确实创下了新纪录。
截至2024年1月底,广义货币余额(M2)为29763万亿元,而2023年1月底为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87%。狭义货币(m1)的余额为6942万亿元,去年同期为65万亿元52万亿元,同比增长59%。
1月末,社会融资存量为38429万亿元,去年同期为350万亿元93万亿元,同比增长95%;社会融资规模增加65万亿元,同比增长5%99万亿元,增加5061亿元,同比增长85%。
其中,509万亿,同比增长149%,新增居民贷款9801亿元,同比增长28次,**新发债券2947亿,同比减少288%。
从数据上看,1月份的金融数据确实创下了新纪录,开局良好。
但是,以这种方式分析复杂的金融和经济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 极度宽松的货币数据是否与1月份冷淡的CPI、PPI以及沪深指数冲突太大?
第。
二是金融数据开局良好背后,金融政策实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新的社会融资大幅增加,但新的企业融资却大幅减少。 企业新增4项社会融资99万亿,同比减少54%。
例如,高成本的表外融资比例大幅上升。 在企业新融资中,低成本的表上融资和直接融资439万亿,同比减少109%,占934%降至88%。 高成本表外融资从去年同期的3485亿元增加到6008亿元,增加了728亿元4%。
第。
第三,新增社会融资创历史新高,可能不是因为市场资金需求增加,而仅仅是因为春节日期错位导致工作日大幅增加。
2023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1月22日,金融机构放贷的截止日期是1月21日。 今年的春节是2月10日的第一天,整个1月是金融机构的放贷日。
如果换算成日均新增社会融资和贷款,今年1月日均为2095亿元,同比减少265%;每日新增**债券95亿元,同比减少518%;当日新增企业融资1640亿元,同比减少222%。仅居民贷款单日增加316亿元,同比增长1%59次。
其次,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的双重性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
一般来说,加息会导致物价下跌、房地产萎缩、经济下滑; 降息将刺激投资和消费,经济将升温,物价、就业将增加,资产将扩大。
在央行公布财经数据之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工厂**指数(PPI),独立研究机构也公布了1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数据。 这些已经公布的重要宏观经济数据,无一例外都低于零,与继续以近100度大幅增长的金融数据形成鲜明对比。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一是PMI中在手订单指数和企业就业指数均出现收缩,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没有改善。
一个企业的经济繁荣、收缩或扩张,都落在最基本的指标上,那就是订单数量。 订单数量和工人数量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是PMI指数与构成关键指标之间的核心数据逻辑。
1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90%, 向上 03个百分点,这似乎表明市场对制造业市场的需求有所改善。 但进一步看,手头制造业订单指数从上个月的44上升5%下滑至443%, 下降 02个百分点;
制造业就业指数从上个月的47上升9%下滑至476%, 下降 03个百分点。 随着手头订单的减少和工人数量的减少,很难说制造业的经济景气度有所改善。
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76%,增加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降幅继续收窄。 但非制造业订单指数从上个月扩张区的50回落9%在收缩区大幅下滑至452%,下降 57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就业指数从上个月的47上升1%下滑至47%,下降01个百分点。 手头非制造业订单大幅下降,就业指数也有所下降,这意味着非制造业的经济景气度也在持续下滑。
其次,衡量供需平衡的价格指数继续存在。
1月份,全国家庭消费**(CPI)下降了08%,这是CPI连续第四个月同比**,已超过全球同行观察到的连续三个月**通缩的标准。 同时,CPI也录得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月度同比涨幅。 其中,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每年春节前居民囤积年货,导致年货价格大幅下跌**。 食品在1月份也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涨幅。 其中,猪肉***173%,牛肉***77%,羊肉***59%,水产品***34%,新鲜水果***91%。
1月份,全国PPI下降了25%,虽然下降幅度为02个百分点,但这是PPI连续第16个月同比下降。 其中,流入其他企业出厂后继续生产的生产资料下降了3个0%,出厂后流入零售市场的生活资料**减少了11%。
CPI和PPI持续**,这意味着春节前我们的企业需求和零售市场需求将继续疲软,供过于求的趋势将继续存在并变得更加严重。
第三,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可观。
1月31日,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24年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 数据显示,1月份房企百强总销售额2815亿元,同比减少333%,下降 477%。
今年1月房企百强销售收入较疫情首年2020年1月下降44%8%,减少577%。这它强调,在持续宽松货币的刺激下,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持续低迷,这给相关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也给其他房地产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困难,可能迫使房地产企业降低销售价格以加速资金周转,应对债务和利息偿还的困境。
第三,持续了31个月的货币宽松政策已经进入了鸡肋骨味阶段。 要推进二次改革开放,同时直接向人民送钱,促进消费,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
应该说,中国人民银行自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7月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开启了这一轮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周期。 同年12月,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将一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
自2021年7月以来,已经过去了31个月,在此期间,央行已经7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利率。 流通货币 M2 从 2021 年 6 月的 231 增加78万亿扩大到29763万亿,同比增长284%,平均每月印刷 2 次12万亿; 社会融资存量较301个月前增加56万亿推高至38429万亿,推高274%,宏观债务平均每月增加267万亿。
然而,持续31个月的货币宽松并没有从经济过热中获益,而是经济过冷,CPI连续几个月为负,PPI连续10个月为负,商品房销售连续31个月为负。 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形势首次出现。
三郎认为,我们需要现实地面对当前货币政策普遍供过于求、需求不足、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就业机会减少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下降的问题。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恐怕再也无法按照之前的逆周期调整、货币宽松政策、增加财政债务来解决。
我们的宏观经济存在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比如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房地产债务问题,确实比较棘手,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比如,脱钩去风险问题、人口问题、分配体系导致的需求短缺,在我这两年的经济分析文章中多次被提及; 另一个例子是债务驱动的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计划资本要素配置体系和市场化资本需求造成的资金错配,以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能仅靠货币政策来改变。
一方面,要推进第二次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继续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才能见效。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不应该单打独斗,财政政策应该有所作为,停止那些大量的重复投资和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停止并直接向人民发送资金,从而促进消费和消化过剩的供给。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