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九,张学良的老部,曾经抓过江,解放后怎么样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躲藏在历山的蒋介石被东北军人马发现,带人下山。 站在蒋介石面前的是孙明久,他是张学良将军的心腹。
孙明久向蒋介石行礼,然后坚定地说:“我们是东北军,我们接到张副总司令的命令,邀请您进城,带领我们抗日。 ”
面对有备而来的孙明久,蒋介石无法反抗,最终被“活捉”。 这就是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习安事件,促成了后来国民党和中共之间的合作。
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出于爱国热情,走上了“逼蒋介石抗日”的道路,虽然蒋介石表面上接受了他们的劝告,但实际上却对他们怀恨在心,导致两人的下场令人遗憾。
那么,直接逮捕蒋介石的孙明久又怎么了呢? 习事变后他怎么样了?
在解放后的政治审查中,关键人物孙明久被列入审查名单。 在习安事变中,他立下了军事功绩,但此后又加入了王傀儡**,甚至与我军为敌。
因此,一些人主张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 然而,在审查过程中,多方充分考虑和核实了实际证据。 结果表明,孙明九在王傀儡任职期间没有做任何违背国义的事情。
孙明久声称,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找到了中央**组织,并在李兆林将军的指示下,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 他还说,党组织安排他到香港开展秘密工作,并与党组织保持秘密联系。
如果他的说法属实,那么他不仅没有错,而且可以被认为是党的地下阵线的长期贡献者和参与者。 然而,由于缺乏证人或可信的证据,他的陈述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信任。
尽管如此,孙明九并没有在东北战场上采取实质性行动,也没有对我军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他的愧疚感并不大。
新中国成立后,孙明久过着平静的生活,他接受上海的邀请,成为第一城市参赞,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由于他独特的经历,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习安事件的文章,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的文章发表在《解放**》和《人民**》上,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后来习电影制片厂在拍摄同名电影时,特意邀请孙明九来描述和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让影片的历史感更加真实。
尽管这些事件已经成为他前世尘埃落定的记忆,但每当他回忆起这些事件时,他仍然感到非常激动。
张学良曾表达过对老部下的思念,在东北军时,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孙明九。 然而,由于蒋介石的干预,张学良多年未能与老部下团聚,这让他深感遗憾。
1990年,当有人问张学良,如果他回到大陆,最想看看谁时,他立即回答了孙明久的名字。 一家日本电视台找到张先生,请他讲述那段历史,但由于习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通常不愿意谈论。
不过,这一次或许是时间的流逝,张学良难得敞开心扉,讲述尘封的历史。 后来,电视台的导演来到上海,把张学良的采访视频交给了孙明久。
银幕上张学良的身影,让孙明九泪流满面。 这位老爷子一直很关心许久未见的张学良。 2000年4月,孙明久病逝,直到去世才实现与张学良团聚的愿望。
临终前,他告诉家人,他希望自己的葬礼简单一些,他的遗体将捐给医院,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孙明久的历史评价,争议不少。
特别是在习安事变和解放前的岁月里,恐怕没有人能把他的实际行动说清楚。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在“逼蒋抗日”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参与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那么,习事变发生时孙明九做了什么呢? 从那以后,他做了什么决定?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召集一众亲信和将领,告诉他们,他即将实施“军事建议”的具体计划。 当时,全国人民都主张抗日,但蒋介石不仅置若罔闻,还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人民,坚持“在外面打仗,先在里面安顿下来”。
整个国家都在沸腾怨恨。 张学良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多次试图劝说蒋介石,但蒋介石没有接受。 对于张学良来说,民族义从来都是第一位的,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他怎么能袖手旁观。
于是,他与杨虎城将军暗中密谋,最终决定以武力强行干预,让蒋介石投身抗日大业。
习事变期间,张学良对孙明九的信任可见一斑,他全权负责重要任务。 在张学良的精心策划下,孙明九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
张学良与蒋介石的长期友谊没有改变,他认为习安事变只是国民党政策的调整,所以问题解决后,他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以确保他的安全。
然而,他没有预料到这会导致他被秘密拘留,并且在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失去了自由。 作为张学良的下属,孙明九担心张学良的决定,他知道蒋介石一向狡猾,他担心自己在背后会不好。
不过,既然张学良已经决定出手,孙明九也拦不住他,所以最后也没有劝阻张学良。
孙明久反复想了想,还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于是,他向***征求意见,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建议。 **听到孙明九的描述后,他立即察觉到事情的异常,迅速派人到机场拦截。
孙明久急得主动要求和***一起去机场,希望能阻止事情变得更糟。 然而,由于蒋介石的迅速行动,当他们到达机场时,张学良已经被带走了,这成了孙明九一生的遗憾。
东北军的征兆出现,张学良被软禁后,缺乏最高统帅导致**扩张。 以王一哲为首的老派主张一个长远的方案,以保证张学良的安全; 以孙明九为首的韶庄派主张对南京施压,甚至不惜以血战为代价。
虽然两派分歧增多,救张学良是共同的目标,但方法和手段存在差异,不是根本矛盾。
为了营救张学良,孙明久毫不犹豫地在军队中发起了“战争签名”,希望有更多的士兵能够参与行动。 然而,由于缺乏主力的支持,他向杨虎城求助,但由于对东北军缺乏了解,无法有效指挥。
为了寻求更多的支持,他求助于***寻求帮助,但由于考虑到国情,**无法直接干预,只能拒绝他的请求。
经过几次尝试,孙明九的营救计划没有进展,张雪亮的安危仍未解决,这让孙明九一直很担心。 他深感,没有张学良的指点,在东北军中再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孙明九喝了很久,不管身边的事情,连人都不敢靠近他。 在酒精的影响下,他有一个想法:铲除旧派的主要人物。
他认为,东北军中的**,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唆使。 作为张学良的下属,他负责维护东北军的稳定和团结,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将东北军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1937年2月2日,孙明九得知许多东北军老兵聚集在王义哲家中。 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实现自己计划的好机会。
他带领手下闯入王一哲家,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就直接将王一哲等人打死了。 现场一片狼藉,原本平静祥和的气氛瞬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哀嚎声和痛苦的声音。
这一事件影响深远,被称为“二二事件”。
本来孙明九的目的,是要夺取东北军的指挥权,希望率兵营救张学良,但计划落空了。 因为老派人物的死,东北军内部的矛盾全面爆发,迅速分崩离析,几乎走到了尽头。
这时,孙明九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心里很愧疚,本来应该帮张学良管理东北军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愤怒和羞愧的夹杂之下,他甚至考虑过死死道歉,毕竟他已经没有脸再见到他的老领导了。
在"二十二项活动",孙明九遇到了重大转折点,伸出援手。 他立即派人将孙明九送到安全的地方,理解并支持他营救张学良的意愿,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启蒙。
由于东北军内部对孙明九的仇恨,他不得不离开东北军,帮他在共产党里呆了一段时间。 但是,此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正处于关键时期,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共产党需要与习事变的有关人员划清界限。
因此,孙明久不能长期留在共产党内。 从此,孙明九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不仅要阻止蒋介石的追击,还要躲避东北军的搜寻,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生存和维持权力,**投靠了汪精卫**,接受了反叛东北军的提议。 虽然这是孙明九人生经历上的一个污点,但他并没有对王伪**做出重大贡献。
据孙明九说,他投靠王伪**是因为走投无路,需要保护家人,天天躲不起来**。 孙明九虽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作为家族的栋梁,他不能让无辜的家人受到牵连,所以他选择了这条路。
但是,孙明久并没有完全听从汪精卫的想法,也没有做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他仍然保持着东北军的完整性,就像张学良在习安事变中护国一样,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傀儡**倒闭,孙明九被迫寻找新的避难所。 他选择叛逃国民党,在东北地区进行秘密活动,甚至被指派刺杀我党领导人的任务。
据说,他曾经接到刺杀我们党重要领导人**同志的任务。 幸好这个任务最后没有完成,不然孙明九的命运早就彻底改变了,他的罪过再大,也不会被后世原谅。
解放战争期间,孙明久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尽管他在国民党任职时间很长,但他坚称自己从未真正在共产党的审讯下叛逃到国民党。
相反,他受中共地下党的指示,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进行长期的秘密行动。 时至今日,关于孙明久的经历,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虽然他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习安事变,在后续行动中与共产党关系更密切的将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用,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亲手俘虏蒋介石的孙明久,因为长期留在王傀儡**,前途不明,受到严厉审查。 但最终,中共全盘认为他没有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再加上之前政治环境的压力,并没有过多地追究他。
孙明久的自我反省:揭污点,坚守民族义气。 孙明九曾对投靠王伪**的错误深表懊悔,并以“孙明九寻党”的称号阐述了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己从未背叛过国家利益。
虽然这段历史存在争议,但孙明久作为习安事件的参与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
他珍惜这段记忆,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象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的大局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以家庭利益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