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看似好人掌权的社会中,坏人都在**? 也许,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只有披着好人面具的坏人。
心理害群之马效应,一个非常经典又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群体心理效应,它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心中所谓的好人,其实也会是恶魔,哪怕是我们自己!
善良的罪孽。
心理学上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叫做“害群之马效应”,它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出于某种原因排斥和伤害新个体,而这些加害者往往没有主观恶意,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好人"害群之马效应"现象!
心理害群之马效应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无缘无故地排斥和攻击新个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坏人,最终演变成“受害者是无辜的,加害者无意,旁观者不理”的奇怪现象。
在这个群体中,被排斥和攻击的个体被称为“害群之马”,攻击受害者的个体被称为“屠夫”,其他袖手旁观的人被称为“旁观者”,从而形成了害群之马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扮演着“屠夫”的角色,他们因为从众心理而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而受伤的少数人就是羊群中的“害群之马”。
无助的害群之马——受害者,往往无所事事,无辜地遭受周围人的攻击;
持刀屠夫——肇事者;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是觉得和每个人一起对某人做点什么很有趣;
冷漠的白羊座——旁观者,目睹了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看似与你无关的角色,也许你是其中之一,但你还没有觉醒。
受害者是无辜的,加害者无意,旁观者不理!
有人说,真正的善良是满足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
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跟着大众走,会不经意间让自己成为加害者,完成从“善”到“恶”的转变,此时,哪个善哪个恶,哪个对哪个错,成了不确定的事件。
前段时间,网红直播间喝农药自杀,有人哄骗怂恿,有人观看热闹的......网络欺凌的“按钮伤人”,什么时候可以修复? ”
回头看看自己,也许很多时候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眼前的黑色不是黑色,你在说什么样的白色?
不久前还有一则新闻,一名女生爬上楼顶,试图跳楼,一大批围观者瞬间出现在楼下,只有少数人选择报警求助,更多的人在一旁观看了热闹的场面, 也有人笑着表达了自己的猜测和评论。更何况,当他看到女孩有些犹豫时,他直接哄了起来,以为她在“作秀”,催促她赶紧跳下去。
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孩跳下当场死亡,而围观者叹了口气才离开。
这是“害群之马效应”的真实写照,我们相信,大多数嘲笑的人并没有杀死自杀者的主观意图,但他们的心血来潮最终导致了悲剧。
与上述极端例子相比,我们身边的“害群之马效应”更加广泛,只要有群体,就会形成各种群体,就会有欺凌和排斥。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从不伤害别人,但在某些情况下,“正义”也可以成为维护罪恶的工具。
有些人想“独处”,却因为自己的不作为,成为别人批评的对象。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白羊”、“害群之马”和“屠夫”的角色往往相互转化,今天极度贫穷的“害群之马”明天可能就变成冷血无情的“屠夫”。 可悲的是,我们中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我们正处于这个奇怪而残酷的漩涡中。
有人说“害群之马效应”是好人的罪过,也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人,只有恶人和戴着“好人面具”的恶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奇怪的现象?
从众心理与罪有共同的从众心理:
它是大众心理学中的经典概念,指的是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会受到他们所生活的人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认知会逐渐与周围的人趋同,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群体效应之一。
比如排队等火车的时候,有几个人先站错了站台等火车,后来的人虽然对前者的位置表示怀疑,但为了避免“特立独行”,往往选择和犯错的人站在一起,然后来等火车的人也犯了错。
他们有的不假思索地和眼前的人站在一起,有的即使觉得不对劲,也很难鼓起勇气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他们只是想避免与群体格格不入。
每个天使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尽量不伤害他人!
害群之马效应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必要,也没有真正的好人,我们只需要去做,但要配得上。
害群之马效应伴随着暴力倾向而来,自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无视世界的眼光,坚强自己的心,不做波澜,尽力而为,没有人是完美的,寻找属于自己的花束,温暖自己的阳光,做属于自己的Yor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