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掌管财政,何不关心军事
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极其困难的局面。 这一年,八路军山东支部和第一百一十五师团被日军歼灭"铁甲外壳"被困五次。
在陈光等领导的指挥下,八路军经过血战成功突围,保住了队伍的生力,但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特别是在第四次突围期间,许多非战斗人员在大青山损失惨重,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驻山东部队包括第115师团和山东纵队,这两个平行机构的存在给山东支部的指挥协调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延安于1941年8月发来电报,要求统一作战指挥部,把分局、师部、纵队拉得更近,以便经常开会。 按照延安的指示,山东支部的领导包括朱锐、李煜、陈光,朱锐任书记。
具体分工是,朱锐负责大局,**负责军队,李宇负责地方工作,陈光负责财务。 这种分工让人摸不着头脑,陈光作为第115师师长,并不负责军事工作,而是负责自己不熟悉的财务工作。
要知道,陈光是分局四人中唯一一个纯军干部,战斗经验丰富,从红军时代起就担任我军将领。
这**上的四个人,都是第一百一十五师团的首领,他们的领导能力源于三年前的一场战斗——禄坊突围。 虽然这场战斗造成了300多人,其中不乏红军骨干,非常痛苦,但这场战斗也让陈光失去了威望,因为他在突围时失踪了,被所有人怀疑是因为他放弃了指挥权,独自逃脱了。
战后,由于他对这次损失负有责任,第115师团内部有很多抱怨,***为稳定部队的情绪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陈光在那之后也打赢了一些仗,但陆芳突破的影响太大了,再加上他性格上的缺陷,得罪了很多人,威望也大打折扣。
分工明确后,第115师团机关于9月底离开沿海地区,向鲁中山东纵队靠拢。 正是在这一时期,日军增兵到山东,开始横扫沂蒙山脉。
10月8日,日军扫荡期间,山东纵队集中两个旅团在沂蒙山以北展开反扫荡作战,历时半个多月,打了19场各种规模的战斗,歼灭了1400多名顽固部队,取得了山东根据地反扫荡战役的初步胜利。
然而,在这场反扫荡战结束后,山东纵队与第115师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了。 经过调查,发现山东纵队司令部在一个叫马慕的地方遭到袭击,情况十分严峻,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情报显示,临沂、费县、蒙阴等地的日军已经出动,总兵力至少为3万人。 第115师团司令部现在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下,必须尽快转移。
11月5日,师本部、分局机关开始突围。 在突围中,该师参谋长陈世宇特别强调了保护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安全的重要性。
汉斯·希伯(Hans Heber)是奥地利人,在大学期间加入了革命组织,是一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 他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早在1925年就来到中国,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汉斯·希伯(Hans Heber)也是最早揭露日本在欧洲的侵略野心的记者之一。
Heber是一位敢于探索真相的职业记者,于1932年定居中国。 抗战爆发后,他冒着艰辛险阻,前往延安,后来又走上了抗战前线采访的道路。
在新四军中,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报道,其中他的大量著作发表在《美国亚洲评论》上。 然而,他对山东八路军的向往,使他决定北上山东。
虽然新四军的领导劝他不要去,但考虑到山东是日军扫荡的重点,而且非常危险,希伯坚信,越危险的地方,新闻价值就越大。
于是,新四军只好派人送他去山东,安全抵达第一百一十五师司令部。 在这次突围中,**亲自观察了敌人的情况,正确选择了突围路线,利用夜幕的掩护,一枪不发地跳出了包围圈。
希伯目睹了这一辉煌的突破,并立即撰写了《无声的战斗》一文,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流田突围是山东八路军五次突围中的第一次突围,充分展现了游击战的魔力。 第115师本应转移到鲁南南部较安全的地区,但在山东纵队司令部遭到袭击后,第1旅被迫撤退,使沂蒙山根据地中心空无一人,根据地可能遭受严重破坏。
八路军不能无视群众,与朱锐、陈光商议后,决定率领第115师团返回中部地区,继续坚持反扫荡。 **指挥八路军与敌人斗智斗勇,敌人进我出,敌出我进,熟练地绕着敌人转圈。
师部、分局机关成功避开了费县雪庄镇大古台的敌人,向临蒙公路以东移动,再次使日军伪军的包围计划落空。
1940年1月,历史镜头中出现了第115师一些干部的合影,他们是陈光、赖可可、小华、**梁碧野、王炳章、陈世宇、王立仁、杨尚儒、苏静、张雄。
在与日军激战后,他们成功突破了大古台,但战场上的局势极其复杂,前一天安然无恙,第二天就变成了绝地武士。
因此,第115师师长决定让师部非战斗人员和直属部队立即渡过蒙阴公路,向大青山以北移动。 但是康大学第一分院的情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没有发现敌人,事实上,日军已经在这里部署了5000多人的圈子。
第115师团和山东党政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被日军团包围,抗日大学第一支部、山东支部的警卫连拼命抵抗,保护机关的突破口。
在这个过程中,汉斯·希伯(Hans Heber)也在越狱中丧生,关于他牺牲的细节有不同的说法。
根据传统,希伯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手持枪支,周围环绕着警卫和翻译,他们英勇牺牲,躲在一块巨石后面顽强抵抗,最后英勇牺牲,身上布满了弹痕。
然而,作为八一劳队队长的开国上校周智通和山东纵队补给部部长马福堂这两位大青山突破的见证人,说法略有不同。
据他们所知,希伯没有枪支,他的翻译手持手枪,两人都没有战斗经验。 周志彤曾经听幸存的希伯有秩序的李说,希伯因为跑不了就选择不吃药自杀。
因此,从这些目击者的叙述来看,希伯似乎选择了结束自己。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如果第115师团能够在鲁田突破后转向鲁南地区,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好,可以避免重大损失。
但是,如果八路军主力离开庐中沂蒙山,那里的父亲和村民都会受到影响,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威望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损失可能大于人员。
作为一支人民军队,八路军自然不会不顾群众的生死,即使鲁中面临危险,也会毫不犹豫地前进。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沂蒙山根据地的反扫荡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深挖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大家贡献,私信都会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