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红绿瓷的装饰艺术得到了官方重视,逐渐成为贡瓷的一部分。
元明交期,北方局势愈发动荡,导致陶艺家南下,逐渐将釉彩瓷的生产工艺带到了景德镇地区。
由于蒙古民族对白色的崇拜,在历史因素的背景下,景德镇釉瓷已经很久没有登上陶瓷艺术的舞台了,史书和流传物件的缺乏,使得元代釉瓷的研究成为一直困扰着陶瓷学者的空白点。
《经斋致正智记》记载于元末年,“自古以来就存在红绿古色,自古以来,以金为上衣,上上用的很多固定烧制、限烧制,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 ”
红绿色是釉彩瓷的一种,它是利用红绿色材料在白釉瓷中烧制出的画纹,再次进入窑炉后,用800度左右的低温烘烤,是典型的二次烧成产品。
与晋元时期北方出产的釉五色瓷不同,绘画中没有使用黄色,因此红绿色与传统的五色略有不同,属于“五色”的衍生品种。
景德镇窑烧制的釉彩瓷,根据实物资料可追溯到元末,红绿色是当时创作烧制的新品种,因此称其为“景德镇初五色”也不为过。
由于大面积的装饰使用红色,日本学者也将其生动地称为“古代红色绘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陶瓷行业鉴定大师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鉴定》一书中,对景德镇早期五色瓷的起源有开端,分析了在日本收集的几件元末明初五色瓷器,并列举了在北京和杭州发现的两件珍贵的红绿瓷标本, 这使得元末明初景德镇早期的五色瓷首次出现。在随后的十年中,国内学者陆续开展了元代和明初釉彩瓷的研究。
紫禁城叶培兰女士在《元代瓷器》中也对元代景德镇窑的红绿品种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将1981年景德镇骆马桥元代灰坑土的两块红绿色标本与北京、杭州出土的两件资料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对日美两国官方收藏的广西私人藏红花绿色高脚杯碎片和两件同期红绿色文物进行逐一说明。
虽然只有7页长,包括图版在内,但文章中涉及和引用的9件红、绿、彩材料,至今仍比较全面。 插图中红绿瓷的大胆醒目的色彩,简洁粗犷的构图让读者的感官饱满,是景德镇元明釉色瓷的视觉盛宴。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红绿色高脚杯
笔者长期关注景德镇红绿彩瓷研究进展,经过10余年的精心整理、收藏,在全国10多个城市共发现了近300件(件)元末明初景德镇红绿瓷标本、残片和完整器皿。 此外,他还与其他藏族友人和收藏机构进行了近百件标本的对比和观察,对景德镇的早期彩瓷研究有一点经验。
文章中披露的元末明初的红绿品种,大多是首次公布的,虽然特别罕见。 部分资料是南京艺术学院和瓷器界的朋友收藏的,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慷慨解囊。 如果能给明初彩瓷研究收藏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带来新的信息、新的认识,就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以此来扔砖铅玉,百家争鸣。
一、红绿瓷的造型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烧制的红绿瓷,被香港艺术馆东方陶瓷学会、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虽然中国有零星的个体收藏,但幸存的总数仍然屈指可数。 据流传物件和出土标本统计,现存数量最多的是红绿色高脚杯,与碗、杯、碎屑、托盘、罐子等器皿类型相比,盘子在日用器皿中鲜为人知。 此外,玉壶泉花瓶也流传出土,证明这一时期玉壶泉瓶也是流通的红绿瓷的主要产品。 壶作为元代的一种特殊饮具,逐渐从国仿皮包的扁瓶形演变为适合中原摆设和餐桌的厚实之物。 红绿色凤颈壶残余物的出现,为我们研究红绿色瓷器广泛使用的年代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香港中文大学藏红花绿色高脚杯
(1) 高脚杯
红绿色高脚杯的形状多为撇去,腹部深弧形,脚部高,脚部略略撇脂,轮胎外露,脚内壁无釉面,有明显的旋转痕迹和少量釉料。 由于红绿是二次烧制用具,所以根据彩绘瓷胎的用途,红绿色高脚杯可分为普通平胎和“枢轴”型模压花工艺。 这种胴体分类的差异也体现在红色和绿色碗、墩杯和盘子的形状上。 红绿色高脚杯内外的主题装饰大致可分为花纹、风景纹、人物纹、动物纹、杂宝纹和程序纹。 对于红绿色高腿文物,鉴于现存资料数量众多,笔者将对开篇分类进行详细描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年,在研究报告中,有关于红色和绿色的记录,笔者认为应该是绿色土壤侵蚀粉碎后的变色附着物,而不是真正的黄色材料。 这种水土流失后所谓的“黄色”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还能清楚地看到绿色渐变的痕迹。 与宋晋时期的北方五色瓷相比,这一阶段的景德镇彩瓷很少用黄色装饰。
绿色氧化成“黄色”的过程清晰可见
(2) 碗
碗呈墩形,撇口、弧腹、圆脚、脚无釉,有“脐”形旋切痕迹。 红绿碗的图案大多与高脚杯中的图案相似,尤其是花卉装饰品,其中一些似乎是一个人创作的。 除了常用的漩涡桃形花、菊花、莲花外,还有石榴花和断枝的果实图案,还有桃果、秋海棠等。 菊花装饰的绘画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花的心不同,分为网格和漩涡。
红绿相间的墩碗碎片
束莲花图案
与这一时期的高脚杯相比,红绿图在碗的使用中占比非常小。 此刻,有一幅“离家出走的画面”,画面中是一位身穿男子绿袍,恭敬地抱拳的官员,表情悲伤地与人交谈,微风缓缓掀起门襟,身后停靠着一艘小船,仿佛舍不得忍受离别的痛苦。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只有几笔笔触,就是画面讲得清楚,感情真挚。
离家示意图
此外,还有“哪吒图”,身穿青袍,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丝绸,色彩十足,动感十足,碗的外壁上画着纠结的秋海棠花。 人物刻画笔法与1990年在景德镇朱山明代初地层出土的青花哪吒图相同,根据刘新元先生的研究,出土的青花高祖哪吒残片应为洪武两年至洪武十年的产物,两者在年代判断上应该能够相互指涉。 然而,高脚杯中常见的“宴饮”或“人物和花朵素描”的主题在碗中很少见。
哪吒地图
景德镇出土了明初一尊青花相间的高脚残片
程序图案与高脚杯相同,在碗中用率不高。 它主要基于变体莲花瓣。 莲花瓣的轮廓用红色描绘,并用绿色填充。 莲花花瓣又长又窄,对称排列成十字形,莲花瓣附着在两片花瓣之间的间隔处,使它们重叠并覆盖三层。 双圆外侧衬有红绿相间的如意头像图案,整体风格浓郁浓郁的佛教色彩,更加独特。 这种装饰不仅用于高脚杯和碗,还用于红色和绿色花盆等器皿。 虽然装饰有所改变,但彼此相似,并且有“摩尼珍珠”和“宝莲”佛教思想的反映。
变体莲花图案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元末明初的红绿瓷虽然大多是盘碗或酒器属,但有些器皿的图案和装饰却充满了浓郁的佛教色彩。 有的甚至直接在杯碗装饰主题上写上“佛”字,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即景德镇早期彩瓷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途。
红色和绿色的“佛”字
(3) 磁盘
红色和绿色光盘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光盘的底部。 一个是膝上脚,另一个是平底。 壁浅,撇去,浅弧腹,底部宽。 膝足呈楔形,底部略微塌陷; 平底层到端上釉,平底与外壁之间的转弯处有一圈无釉。 发掘情况表明,元末明初景德镇发现的红绿色中盘不到高脚杯的百分之一,传下来的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很特殊,值得**。 图纸和装饰与高脚杯和碗的图纸和装饰大致相同,并且大多数都有模板工艺。 目前,看到的真实物体主要是花朵,动物图案比较少见,只看到鱼图案。 鱼由大红色的平面涂层制成,左右两侧装饰着绿色的水生植物。 底脚内圈壁附近有明显的旋切槽,明初特征明显。
红色和绿色菊花盘的碎片
(4) 杯子
一种是墩杯,撇去,弧形肚腩,宽圆厚鞋底,无釉鞋底,旋转明显。 它与墩碗的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就像缩小版一样。 实物发现不多,饰品多为花,笔者看到的是灵芝如意头的主题图案,红色描绘双圆,中心画有绿色双角灵芝头纹,非常难得。 此外,还可以看到有用绿色写成的“佛”字,用红色写成的“佛”字还有待研究。这种墩式小杯子多采用模具印刷工艺。
红色和绿色 灵芝图案
另见平底撇脂杯,杯身为影绿湖绿釉,平底,略向内凹,外壁饰有红绿混花的花瓣花纹。
(5) 托盘
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盘形托盘,撇号上部有一圈环形突起,边缘折叠,弧形腹,平底,底部中心略高于托盘底部,浅圆脚,脚底无釉; 另一种是宋式,即“盘”式托盘。 高圆脚上有一个承重板,满是釉料,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圆墙支架,就像一个“高台”。 外墙饰有红色的线条和绿色的圆点,排列成一圈; 嘴巴微缩,嘴巴涩涩,无釉。 由于保存环境较差,托盘的胴体上覆盖着开放的碎片。 承重板的红色双圆边线内部有四根红绿相间缠绕的枝条灵芝,红色温暖,绿色深邃,非常独特。 这种托盘的“桌盘”造型是从唐末五代的金银器演变而来的,具有“银杯金杯”整体的艺术效果,在同期的青花彩釉器中较为常见,在其中彩绘较多。
红色和绿色圆盘形托盘
圆盘形托盘的中央装饰品大多涂有火焰图案、莲花图案、菊花图案等,中心图案周围有缠结的灵芝、菊花等花卉,偶尔有折枝的花朵。 装饰内衬卷曲的草、海水等。 与其他器皿形状相比,红色和绿色的托盘数量并不多,属于这一时期罕见的彩色瓷器品种。
托盘托盘
(6) 坦克
此时的红绿罐与同期的青白罐大致相似,分为大罐子和小罐子。 大水箱的高度约为20厘米,小水箱的高度约为7 8厘米。 嘴,脖子短,肩膀倾斜,从肩膀逐渐闭合到脚底,底部略微向外。 为了使装饰图案更简单,有松、竹、梅、三友图案、荷塘图案、人物花草图案、缠结枝花图案等。 笔触奔放而粗犷。 罐内釉痕较多,罐体连接明显,有的罐子沿轮胎接缝部分涂有绿色材料,似乎修饰了窑炉内壁裂纹等缺陷。 整体是粗糙的,很少有精细的。 除少量影绿釉外,大部分为瓷化不良的麸皮轮胎。
红色和绿色罐头
红色和绿色的风景树石图案罐
(7)玉壶弹簧瓶
目前,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狮子绣球花纹和玄祖美术馆收藏的玉壶泉花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狮子绣球花纹玉壶弹簧瓶是撇去的,细脖子,腹部下垂,圆脚,身体装饰多达六层,带有红绿相间的装饰,彩绘香蕉叶、古钱、如意云头、卷草和变异莲花瓣,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彩绘的狮子玩球图案, 狮子眼圆而愤怒,大耳朵宽口,卷毛红背,尾巴如火如柴直立,四肢有力,肘毛浓密。中间有双角、火珠、银锭、方生等杂物宝饰,精彩纷呈,又异常。
虽然在很多文章中都借用和比较过,但书中从未提到过对口腔的伤害。 这样的标本在中国也有出土,题材也是狮子打球的图案,只是微妙之处略有不同。
元末明初,红绿相间的狮子玩球玉壶弹簧花瓶,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日本,口被修复。
安徽发现的红绿狮子纹玉壶弹簧花瓶碎片
在北京收集的红绿玉壶弹簧瓶口碎片
笔者发现,元末明初景德镇的红绿瓷与同期河南禹州的黑褐色瓷和安南窑的五色瓷相互影响密切,风格和色调也比较接近。 相互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重复景德镇五彩对清初早期陶器行业的影响。
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景德镇窑红绿色宝纹玉壶泉花瓶
15世纪,日本的安南窑装饰着五颜六色的树枝图案,罐子装饰的构图和装饰与图20相同
安南窑彩彩材与景德镇明初色彩对比
进入明代后的玉壶弹簧瓶最显著的特点是颈部逐渐变粗,撇口曲率减小,器皿整体造型臃肿,没有直立感。 笔者看到,这种玉壶泉花瓶也有字纹,与所谓国产材料元青花玉壶泉所画的字纹相似。
人物图案红绿玉壶、弹簧花瓶及碎片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考虑对所谓元青花文物和红绿瓷进行系统研究。
(8) 花盆
红色和绿色的盆栽标本是最罕见的。 没有关于传家宝的相关资料,目前只有一例标本,是在南京采集的。 高脖子、宽口、厚唇、斜肩、圆腹、壶嘴下对称两系,后背有曲柄,流短而上翘弯曲,有明初的风格。 这个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壶溪上画着几根类似凤凰的颈毛,像飘带一样,动感十足,像是凤凰第一溪的演化和简化。
红绿相间的凤凰颈壶碎片
凤凰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最常见的图案,自唐宋时期以来就被广泛用于陶瓷图案中。 元代以凤头造型为原型的瓷器,不仅成为元代的一大特色,而且在世界上也很少见。
约翰·卡斯韦尔(John Carswell)在《西藏青花瓷环游世界》一书中写道,元青花凤凰头壶像一只凤凰在云端飞翔,展翅高飞,概念新颖。 凤凰溪的头部和眼睛虽然略显粗糙,但颈毛突出,盆栽溪的形状和曲率与红绿色标本相似。
梅花瓶口上描绘的凤颈毛更加独特和明显,充分说明了红绿凤颈壶碎片与元代凤头文物在装饰艺术上的传承关系。
元青花凤头锅
浙江私人藏元青花凤凰头梅花瓶
红绿凤颈花盆的主体装饰着缠绕的花朵,都是高脚杯和碗中常见的花卉品种,但几种花的组合比较特别。 器体上布满了开口的碎片,从锅的中间断裂,不幸的是,下部损坏,脚的特性无法恢复。 不过,在后朝的传家宝中,有永乐官窑凤穿纹竹曲柄壶和类似这种造型的白釉曲柄壶,为红绿凤流壶的修复提供了参考。
景德镇出土永乐白釉曲柄四系壶
根据发掘,一些罐子似乎有盖子。 盖子曲率小,略微凸起,盖扣为乳突突,盖子内无釉,呈凹坑,有子口,有轮胎修补的污迹。 封面多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变体莲花瓣,封面是绑在一起的。
红色和绿色封面
(9) 匜
造型与同期青花相似,平底,腹部弯曲,沿口有涩味轮胎,无釉料。 外墙涂有树枝花卉装饰。 里面满是釉料,可以看到明显的旋转坯料痕迹,底部是一朵折断的枝菊花。 笔者还看到一位朋友珍藏着残余的红色和绿色,以钱花纹为装饰,前两幅对称的如意画,画底开阔的海水和一根折断的树枝如意,整体极为活泼,无不体现出华丽的特点。 这种几乎完全彩绘的流传下来的文物,也没见过,出土的信息也不多。 虽然元代的制瓷技艺还比较多,但这样的时代究竟是属于元代还是明代初期,还有待仔细研究。
红色和绿色板条箱的碎片
尹淑丽先生的藏红花绿色残余
二、明初红绿瓷的价值
由于元末明初红绿色器皿稀缺,大多藏匿在海外公共和私人收藏机构中,因此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真品仍然稀少,而且大多呈高脚杯形状。
上世纪80年代,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办“叶毅先生特辑”(Dr叶奕)曾见过一种“关键”型的元红绿花纹墩碗。碗口饰有红色卷曲草图案,内壁模制一圈缠结的枝菊花图案,碗底和外壁涂有红绿漩涡桃形花朵,此碗早年出土,碗底及边缘装饰色材褪色严重, 几百年过去了,只有外墙装饰还比较清晰。它由香港收藏家罗贵相先生赢得,并于94年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出版于《出蓝宝彩花》一书中,当时因为研究尚待深化,于是命名为:元代书府窑珐琅彩绘印碗。
先生,香港苏富比前总裁,当时负责整个拍卖会的筹备工作朱利安·汤普森(Julian Thompson)曾与笔者回忆并坦言,“这一时期的真彩瓷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在市场上更是稀罕,但因难以找到整件器皿,市场认可度不高,很多收藏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元青花瓷, 所以他们不知道元代有这么成熟的彩瓷作品。 “这碗虽然在装饰上状况不佳,但作为元代陶瓷新品种,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实在是太难得了。
根据当时的公开资料,这种红绿相间的碗在世界上只有三种,而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参与流通的碗。 1979年,香港艺术馆与东方陶瓷学会联合举办“东南亚与中国**瓷器”,并于84年由香港大学凤屏山博物馆举办的“景德镇元瓷创新”于84年展出了该拍品,为世界了解元代彩瓷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陶瓷鉴定权威耿宝昌先生在上世纪出版的《明清瓷鉴定》一书中引用了这碗的黑白板。
虽然已知的红绿瓷钵不止三件,但这一时期真正的红绿瓷的稀有性和珍贵性还是不言而喻的。
叶怡先生的旧收藏与同尺寸,饰有模压菊花图案红绿相间的墩碗
目前市面上以标准元代“书府”蛋清胎儿为题材绘制的彩器不少,图案密集,图案丰富,与元青花相近的人物题材也不少,笔者认为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观察,许多资料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红绿瓷器上绘有“志正”型元青花瓷的图案,其画法和整体风格与出口东南亚的“国产”元青花瓷小块相似。
三、红绿色和粉色的区别
对于元明时期景德镇窑中制作和烧制的早期彩瓷,还有一种浸出粉和金的彩瓷,与本文所描述的完全不同。
景德镇窑的红绿色,多涂在青花瓷的阴影蓝釉上,釉料是蓝色的,玻璃质感的湖绿色很强。 虽然有“书福”型瓷器,但釉料也是开片透明釉料,而不是典型的“书福”白色乳白色釉料。 色素鲜艳有光泽,脱色现象多为磨损所致; 从现在的流传物物和出土材料来看,元代琉璃金五色器器多是烧制在同时期的高档蛋清琉璃瓷胎上,极少量是影青瓷胎。
这些浸出和堆积塑料器皿的特点从轮胎修复到器皿形状都比元代的塑料器皿更加明显。 色素堆积如牙膏,光泽哑光,满是气泡和沙眼,脱色现象多为硬剥皮,使在胴体上留下疤痕。
笔者观察到,景德镇窑中红绿瓷的生产年代似乎晚于元代,并非同一时期的产物。 目前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这种浸出粉的颜色被认为是景德镇窑“色”瓷的鼻祖,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合适。 从两者的色彩材料和装饰构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五色的异国情调的装饰风格与传统的“五色”有很大不同,图案体现技术也缺乏传承关系。
陶瓷属性的分类和宗派的建立,不仅要看生产年代的先后次序,还要注意原料和涂装方法的关系。 毕竟,瓷器艺术也是化学工业和美术的微妙体现。
尚博藏族蛋清釉浸出粉金彩瓷
四、总结
景德镇窑中红绿瓷的出现,对后世明清彩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色彩斑斓的艺术形式,在宋晋时期在民间市场风靡一时,很快得到了官窑业的重视和认可,并成功地移植到了官窑瓷的装饰艺术中。
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景德镇窑彩瓷逐渐受到更多人乃至帝王的喜爱,从而形成了青花彩釉三点局面,进一步推动和确立了景德镇瓷在后世的绝对垄断地位。
温馨的指示:我们尊重并感谢原作者,所有没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都是因找不到作者造成的,请原作者见谅!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原作者或同行,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 本刊发表的类似微信***文章,请注明出处。 谢谢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