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图腾——龙(lóng),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英文翻译中产生了独特的**。 虽然“龙”长期以来一直是汉语“龙”字的国际主流翻译,但一项新提案试图通过音译“龙”字重塑中国龙的形象,以消除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解,准确传达其正面含义。 那么,为什么我们把中国的龙翻译成“龙”呢?
首先,让我们关注文化差异的核心问题。 东西方对“龙”的形象认知大相径庭。 中国龙,承载着权威、尊严和吉祥的寓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西方,龙通常被视为力量的象征或可怕的生物。 19世纪初,由于历史翻译错误,将中国龙等同于西方的龙,这不仅导致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人在西方社会的形象。
因此,在清朝晚期,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华人社区发起了一项倡议,使用“龙”这个名字的新翻译,以清楚地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 这种尝试可以追溯到 1814 年,当时马希曼在他的《中国方言》中写道,他巧妙地使用“龙”来精确地对应中文中的“龙”。 此举的意义在于,通过“龙”,中国龙不再与龙的负面含义混淆,而是成为智慧、和平和民族荣耀的正面象征。
推广“龙”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提高文化认同度:使用“龙”作为中国龙的独特符号,可以显著提高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中国龙的理解准确率,避免因词的多重含义而造成的混淆和误解,积极传播中国龙所蕴含的吉祥神圣属性。
恢复和维护国家形象:鉴于“龙”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将原译改为“龙”,有助于纠正错误印象,恢复中华龙作为中华民族光荣象征的地位,增强世界华人的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认同感:“龙”的普及,可以更好地凝聚世界各国华人的精神纽带,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归属感,促进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共识和凝聚力。
然而,尽管将“龙”翻译为中国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但现实情况是“龙”一词仍然占主导地位。 为什么? 这有几个原因:
历史传统和惯例:“龙”的翻译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和社会认知中,成为世界各地识别中国“龙”的默认方式。
国际认可度高,传播效率高:“龙”字广为人知,接受度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学术研究,甚至是日常对话中。 虽然非中文母语人士可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都明白“龙”指的是什么。
学术规范与出版实践:目前,“龙”被广泛用作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标准翻译名称。 想要改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挑战:推广“loong”确实有助于减少文化误解,但在实践中,引入新词意味着传播成本的增加。 特别是,全球采用一个全新的术语可能具有很高的教育和解释成本。
因此,尽管“龙”因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远的意义,在特定场合显得尤为重要,但考虑到语言的历史发展、国际广泛传播的现状、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既定规则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龙”暂时不能完全取代“龙”作为全球标准名称。 然而,在深刻理解和关注“龙”背后的历史诉求及其翻译策略后,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推广“龙”以完全取代“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龙是龙,不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