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饭用了多少个灶眼? 在北朝拥有一辆牛车有多“牛”? 如今,“汉服出街”很流行,什么样的服装......汉服在历史上指的是什么?看看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人间烟花——中国古代服食住行”展览,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2月8日,在龙年新年到来之际,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推出“世界烟花——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览,展出了从商春秋战国时期到宋元时期的100多件陶瓷作品, 从衣、食、住、行、劳、酒、茶、娱八大方面,带观众感受古人“人间烟火”的日常生活,品味其中蕴含的优秀中华文化,表达新年到来之际对丰收衣食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
陶瓶高26厘米,直径20厘米,采用博山炉形盖,饰有模压图案,腹部两端为凸绳,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走近,中原试点实验学校的学生邢浩轩就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把汉代青釉三脚博山瓶,和他一样,现场的小解说员不在几个,只要有人对文物感兴趣,小解说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并详细讲述了这件文物的今生,也为本次展览增添了不少活力和趣味性。
衣、食、住、行、娱:让自己沉浸在古老的生活中。
在“天下烟花”展的“服饰”展品中,战国时期用灰陶彩绘的立物男俑,西汉用灰陶彩绘的女俑,北代用灰陶彩绘的男俑,都能看到不同风格、不同长度等时代特色。 北代的灰陶彩绘男俑也有“戴兜帽”的模范,隋白琉璃靴、唐三才文官俑、唐彩彩长裙丫更是别具匠心。
从儒毛喝血到煮熟食,从汤酒到美味佳肴,商代灰陶、春秋灰陶彩桂、战国灰陶耳三蹄脚丁等,不仅有陶炉,还有青釉陶磨坊、青釉炉等,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汉竟然有两个炉眼, 而黄色的釉面肉架和褐色的釉面粮仓,则折射出当时物质富足、人民富足的社会面貌。
衣食如是,“居”是体验历代的沉淀,四合院建筑,二合院,对称中轴线,前厅后室,有影墙......在门前“居”展品包括西汉绿釉钱纹坡屋顶排楼、黄釉楼、隋黄釉马桶、唐代绿釉瓦、北宋黑釉楼等,展现了当时“豪宅”的奢华。
在“线”类展品中,西汉骑马战士、十六国褐色琉璃牛车、北朝灰陶跪骆驼、唐皇琉璃骑马女俑,生动地反映了流行的交通工具。 从原始的巫术歌舞到嬉戏,从《诗经》到孔子的《踩青》,从汉代的《百戏》到现代相声和小品,都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精神享受。 此次展出的“娱乐”展品是7套唐代青釉彩绘乐舞俑,或吹,或舞,展现了古代热闹芬芳的盛宴场景,无不体现了古代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衣食住行发展中,产生了精美的器皿、越来越成熟的技艺和严谨的制度,诞生了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表示,“烟花天下——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览,就是要从陶瓷的角度真实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从而表达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文化内涵, 让它们所蕴含的美与文化,成为滋养人们灵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