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牧.
在硬化的地面上欺诈性地覆盖土壤,并以临时移栽甘蔗和定点射击的形式虚假举证,将209亩的养殖坑和池塘作为耕地进行调查......违反规定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开公布了16起耕地调查典型案例,涉及7起典型造假问题和9起因缺乏严肃性、控制不严等原因导致千亩以上耕地面积错误典型案例。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大课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要采取硬措施“长牙”,全面夯实地方各级党委责任和做好耕地保护,严格考核和追究生命责任,确保18亿亩耕地名副其实。 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国家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局对2023年全国土地变化调查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关注耕地流入和流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年度土地变化调查结果中的耕地数据是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基本依据,以保证准确性和可信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耕地保护、耕地类型变更等舞弊行为,以及因相关工作不严严把关而造成数据错误的行为,不仅需要及时纠正,而且违法行为也必须依法依纪处理。 此次相关典型案例的通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有些欺骗问题性质恶劣,工作不认真、关门不严谨等问题具有代表性,需要高度重视。 比如个别地方和有关部门组织、系统性违反变更规律,以骗取手段逃避监管,虚增耕地; 再比如,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发现问题、突击整改、简化、“一刀切”的情况。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这也从一方面表明,要守住耕地“红线”,就必须警惕各种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防止欺诈等行为,以严格的监管执法和强有力的监管,加大对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打击力度。
公开流传典型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推论。
第三,防止丝毫。 这就要求各地区采取行动,全面排查问题,及时发现并组织整改,切实围绕重点环节,落实重点任务,强化重点措施,遏制非法用地问题萌芽。 同时,国家自然资源监督机构也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督查,严肃督查惩治舞弊、严肃查处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耕地保护考核,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
此外,舞弊、工作不认真、管控不严等问题,与部分地方耕地保护意识不足、新发展理念落实不力、政策落实偏差密切相关。 问题越突出,越要坚持标本兼治,不仅要通过监督执法等制度性渠道,做到监管执法要严,更要树立“保护耕地如保护大熊猫”的坚实思想观念。 从根本上说,只有让保护理念真正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中,让“长牙”措施行之有效,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灵活、操控,才能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耕地保护任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艰巨。 这就要求“每一寸土地都要争夺”,“一寸土地都不让步”。 如果继续夯实耕地保护责任,永不让步,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考核、问责、严格监督,这些骗取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耕地保护的水平和能力也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