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王朝,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夏朝的历史成了“失落的历史”。 近代古学派兴起以来,对“夏”“夏墟”“夏文化”的讨论和探索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特别是近30年来,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夏文化与中国早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以“夏商周工程”、“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中国考古中国与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 而夏文化研究也逐渐成为重构中国古代历史、解开中华文明起源密码的关键钥匙,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举办“高耸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为契机,对加强夏文化遗址之间的交流和馆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厅的正门。
二里头遗址和陶寺遗址在“考古中国与夏文化研究”项目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遗址分别有“第一中国”和“第一中国”这两个名字,既矛盾又密切相关,这场“谁最中国”的争论,折射出两者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和探索“中国”形成之初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二里头还是陶庙,从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视角来看,都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情的典型遗迹。 就像研究需要谈证据和呈现事实一样,这显然是博物馆展示“文物”,并将两者出土的文物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向公众展示的绝佳方式。
陶寺遗址王级墓葬修复的真实场景。
二里头厦都遗址博物馆作为研究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及“夏商周工程”和“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成果的展示中心,在临时展览的设计策划中更注重中国早期夏文化领域。 陶寺遗址距今已有4300-3900年历史,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根据“夏商周工程”给出的夏朝历史年份,陶寺遗址晚期已进入夏朝。 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出土了宫城、储藏区、墓地、天文台、手工艺作坊等重要文物,出土了龙纹陶盘等一批文物,是研究夏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之一。 因此,在设计方案的整体把控上,本次展览特别注重突出陶冀遗址和陶冀文化的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道寺遗址的城门和遗址的平面图展示了真实的场景。
在创作展览大纲时,我们不求穷尽无遗,避免一概而论,而是以考古文物为基础,聚焦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的独特而重要的点,如宫殿建造、仪式制度、天文观测、文字起源、文化传承等,旨在厘清陶寺遗址在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此外,《纲要》还采用了“双证法”(或“多证法”),除了丰富的“地下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民俗风情,从而相互印证了陶庙遗址“药都平阳”的历史定位。
除序言和结语外,《高耸如天——陶斯遗址考古成果精髓》展览大纲包括地表山川、黄黄都意、祭祀制度的完成、传承四个单元。
地表的山脉和河流
第一单元从山西基本地理环境出发,以“地表山川”古称,以陶寺遗址盘龙纹陶盘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为线索,在这里引出陶寺遗址诞生的因素和合理性,文字内容注重整体概括。 考古学作为揭示史迹特别是史前遗迹的重要手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用200字左右的段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40年来陶寺考古发掘的成果和价值,与本次展览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展品设计上,我们采用板块与文物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展示陶寺遗址出土的四块龙纹陶盘,旨在最短的时间内增进观众对遗址的了解,增强视觉冲击力,激发观众参观热情。
皇黄杜一
作为土一遗址的必要要素之一,城市遗址对其调控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土易遗址的介绍,很好地解释城市结构非常重要。 陶斯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仅市址面积就达到2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与龙山文化晚期的其他遗址相比,其规模尤为宏大、壮观。 城门、宫城、外国城和地板装饰精美的房屋是可追溯到 4,000 多年前的建筑奇迹。 因此,在本单元中,在小节中设置了陶庙遗址的大平面图,建立观众对整个京城的初步印象,然后从宫殿制度、墓葬规范、聚落分布等角度,运用更专业的考古语言和文字表达,展现陶庙不同阶层人群生活的不同方面, 并向观众讲述道庙四五百年来从兴起、繁荣到衰落的城市故事。为了将考古文物具体化,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本单元重点关注文物的选型和辅助展品的设置,包括建筑构件、墓葬修复和城址建筑修复模型。
山川在地表“展现真实场景。
仪式系统完成
礼仪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与其他地区仪式活动的宗教色彩不同,在黄河流域,仪式制度更多地被用来突出人们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秩序。 陶庙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4000多年前,道庙的统治者能够“以礼治国”。 作为展览中信息量最大的部分,该单元旨在充分利用过去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并捕捉不同类型的礼仪器皿,包括文字陶器、彩陶、玉器、乐器、青铜器、天文仪器、漆器等。 这些出土的文物的展出,可以让观众感叹道寺玉工艺、文字、天文观念等早期文明的先进性。 在文字表达上,我们不仅以更通俗的方式描述了不同类型祭皿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强调了陶峜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充分展现了陶峜文化在民族文明形成初期的特点。
遗产
观众们在认真完成前三个单元后,对整个场地的外观已经有了比较完整和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本单元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先提问后回答的方法。 首先,我们抛出史料,引发人们对临汾地区是否是瑶都的思考。 帝尧作为中国古代的圣君,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人民的尊敬。 通过大量收集临汾地区与狄尧有关的文献,我们证明,早在汉代,临汾就被视为狄尧的居所。 其次,通过文本回顾陶寺遗址近几十年来的重要发现,并利用考古成果和流传下来的文献,在时空上形成较为完整的多重证据链,证明临汾地区是几千年前刁坤的主要活动区,陶寺遗址为瑶都遗址。 最后,我们澄清了以下事实:狄耀作为历代流传下来的智者圣人,不仅在临汾,而且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纪念建筑和名胜古迹,如尧庙、尧墓、姚居等,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根据传说改编的艺术表演, 如《尧王的诞生》和《尧王娶女》。这些对地域、传说、故事、戏剧等相关素材的介绍,能够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展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六期。
探寻中华文明的灵魂——“巍然苍穹——陶斯遗址考古成果精髓展览设计”。
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