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碑揭示了郑和西游的真正目的
郑和的西洋航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大的远洋航行,持续时间长,航行规模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
然而,其真正目的和航行范围的问题在海洋和历史界仍然没有定论。 但是,从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城市打捞出的一块明代石碑,经过翻译,似乎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很多年。
1911年,在斯里兰卡西部的加勒市,发现了一块明代石碑,揭示了三宝太监郑和西游时留下的历史痕迹。
这一发现证实了郑和在西洋航行期间确实访问了斯里兰卡,为中斯两国的历史联系增添了新的证据。
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首次出海西洋,来到锡兰山,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然而,由于舰队的规模,斯里兰卡人对这支陌生的舰队表现出警惕和不友好,因此郑和不得不率领舰队离开。
1409年,郑和第三次西游时,为访问斯里兰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除了大量的金银首饰、丝绸瓷器外,他还随身携带了一块刻有三个字的“武士锡兰山佛寺牌位”。
这块石碑后来被发现,作为明朝与斯里兰卡友好交往的见证。 据明朝的舒玉周志禄说,郑和来到斯里兰卡,向当地的寺庙赠送金银礼物,以展示明朝的强大力量。
斯里兰卡王国位于印度洋上,以其美丽的地理构造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闻名,科伦坡被誉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无论是从马六甲海峡航行到印度,沿着海岸还是横跨孟加拉湾,斯里兰卡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动脉。 斯里兰卡王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也使明朝与斯里兰卡的互动更加重要。
斯里兰卡国王曾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掠夺过往船只,但他贪婪到对郑和的舰队发动战争,并试图发动战争掠夺船只的财产,结果被郑和的船员击败。
明成祖朱棣认为他是“蛮族,不足以受到惩罚”,但将他囚禁了一段时间,然后换了斯里兰卡国王,最后把他送回了中国。
斯里兰卡历史记载,郑和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看中了锡兰山寺庙中的佛骨遗物,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尽管缺乏历史和逻辑证据,但明朝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不能用几句话来穷尽。 据史料记载,1459年,斯里兰卡国王派塞利帕亲王带着大量财宝前往中国进贡,以加深两国关系。
然而,此时,明成祖已经死了,郑和也已经死了很多年了。 于是,斯里兰卡王子只好去气候温暖的泉州休养,休养了很久,准备动身前往斯里兰卡。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斯里兰卡国王病逝,他的侄子趁机发动政变,不仅消灭了国王的后代,甚至还派人到中原刺杀太子。
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太子不得不留在中原。 后来,他派人回国打听消息,但负责调查消息的随从不幸落入敌人之手,太子知道回国无望,只能定居在中原。
因此,明朝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一时无法解释。
历史学家和航海家一直对郑和西游的历史事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 历史学家更关注郑和向西航行的真正目的,而航海家则更关心郑和向西航行的航程。
在今天的史学界,关于郑和西游的真正目的,有各种说法,其中最广泛支持的观点是,为了提升明朝的国威,扩大外交,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成祖朱棣入侵南京时,建文帝朱云文已经亲手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宫殿,只留下一具烧焦的尸体。
传说建文帝没有死,而是从海上逃往海外。 因此,郑和去西方,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国家威望,促进交流,其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虽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很多人支持,但后者缺乏直接的历史支持,只是专家通过间接史料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在斯里兰卡出土的“郑和捐赠牌位”揭示了郑和的船队在寺庙施舍的原因。 他们的愿望是寺庙里的神灵保佑他们的船只安全,这也反映了明朝廷对与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铭文已被风化,无法看清。 尽管如此,铭文还是记录了铭文的时间和目的,并以三种语言书写,目的是让西方国家的人民能够理解其含义。
今天,这块石碑是斯里兰卡最珍贵的历史遗迹之一,并被很好地安置在当地博物馆中供人们欣赏。 这一事实无疑印证了郑和西行的目的之一——促进海外国家友好交往。
《明史》和《郑和传》也记载,郑和去西方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明朝的威望和美德,防备帖木儿帝国,获得海外贡品,是出于宗教信仰。
关于寻找建文帝,明朝的顾启元曾引用别人的话,声称建文帝流亡,所以朱棣派郑和西下,可能有寻找建文帝的意图,而这个猜测得到了郑骁、沈德福等人的支持。
从查继作的《罪记》和傅蔚兰的《明书》,到清代《明史》中的《郑和传》和《胡 胡传》,再到徐立群、范文兰等现代学者的采用,都承认这种说法的存在。
然而,这种说法也因缺乏确凿证据而受到批评,尤其是考虑到郑和西游的时间跨度和远航的距离,以及明朝先祖朱棣已经登上皇位的事实,为什么还要找以前的下属呢?
尽管如此,这种说法仍一再被禁止。
在郑和的西洋之旅中,提升国家威望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时,明朝的外交战略主要是以“好怀柔”为基础,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
这充分体现在郑和对待别国的态度上,除特殊情况外,他总是代表朝廷送礼,以表达自己的友谊,彰显明朝的民族威望。
七次西洋之旅:郑和的舰队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中,不仅宣告了明朝作为中原大国的宗主权,而且以其强大的实力赢得了海外国家的敬畏。
无论最初的动机如何,郑和的西洋之行最终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层面,郑和的舰队一方面在对外交易中保持和平,必要时使用武力维护明朝的利益。
在远洋航行中,他成功推翻了斯里兰卡山地王国锡兰的统治,消灭了篡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拉,惩罚了海盗陈祖义,并扶持了由中国人统治的东南亚宣威旧港。
这些行动不仅使明朝在东南亚全面确立了华谊政治制度,而且这种以“无王无外”和“怀远有德”观念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西洋之行,除了开辟了明朝的海外**之外,也改变了明朝的禁海政策。 朝贡、官吏、民间,这些海外形式的出现使明朝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然而,这样的举动也带来了经济负担。 船队每次出海,都需要准备金银礼品、**物资、沿途送给西方国家的礼物,这些都是不少的开支。
同时,明成祖朱棣对这些外贡的巨额赏赐,也引起了一些朝廷的不满,花费的银两达到了六百万两,还不包括两万官兵的赏赐。
此外,船队携带大量铜币出国购买奇珍异宝,导致明朝铜币大量外流,造成国内“货币短缺”,严重耗尽国库储备,从而造成钱币大规模贬值。
明朝的国库储备和国际收支受到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如果郑和寻找建文帝的目的要去西方,他的努力就会失败。
因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只是在寻找一个虚幻的目标。 但是,如果郑和西游的目的是提升明朝的民族威望,扩大大西洋国家向明朝进贡的范围,实施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增加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了解,或者开辟新的渠道, 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成功的。
作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郑和的西行之行,在近代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注意。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或差异,以及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的评价标准和分析路径的差异,学术界对郑和的西游存在诸多争议。
无论如何,至少这块打捞出来的石碑揭示了郑和西游的真正目的之一。
探寻郑和西游的历史,你会发现斯里兰卡因此而更加美丽。 此外,《郑和西游之谜》、易中天的《郑和西游真的是“赔钱赚钱”、“郑和西游的真正目的》等多篇文献,也揭示了这一事件对我们的重要性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