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总医院呼吸与重症监护医学科。
成立于2024年8月。
它是医院的重点科室。
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
25年来。 在医院党委的全力支持下。
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
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科的所有同事。
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新的突破。
实现创新发展新跨越。
逐步将部门打造成行业知名企业。
特色部门。 医术精湛,实力雄厚。
优秀的团队,优质的服务。
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高度赞誉。
优化结构和形式特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已成为集门诊、病房、支气管镜室、内科胸腔镜室、肺功能室、重症监护室、CT室、导管室、中心室等功能于一体的独立临床科室。
为充分满足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各种需求,除常规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外,科室还陆续开设了肺癌门诊、肺癌微创门诊、肺结节门诊、气道狭窄、气道瘘门诊等一批专科门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门诊、支气管哮喘门诊、**反应门诊、间质性肺病门诊等,并计划加快开设睡眠监测、肺部疾病等专科门诊。
不断发展的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科住院部的床位数量已从 40 张增加到 61 张。 自2024年以来,床位占用率为102张85%。年住院患者平均收治约2500人次,年门诊诊疗5万人次以上,年气管镜介入**3000人次,经血管、经皮、食管介入治疗近1000例。
发挥你的优势,打磨你的品牌。
科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其中介入诊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24年,率先在北京开通气道阻塞“绿色通道”,住院半小时内见效,挽救了无数急危重气道狭窄患者的生命。 2024年获批为中国内镜医师协会硬质内镜培训基地,已培训全国近500名医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断优化硬件设备和技术,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呼吸介入和血管介入团队,每年治疗多例良性气道狭窄(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等)、恶性气道狭窄(肺癌、食道癌等)、支气管残端瘘、气道消化道瘘等患者面对一些重大手术风险,如大出血、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等危急情况,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周云志带领手术团队直面困难,认真分析病情,设计最佳手术方案,为患者呼吸顺畅尽心尽力。
克服困难,迎来曙光。
疫情艰难三年,“呼吸人”的感受最为直观。 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科始终处于最前沿。 2024年底、2024年初,仿佛按下了开关,确诊“新冠”的患者络绎不绝,“阳性”病房逐渐扩大,“阳性”病房层出不穷,医生接二连三地被感染。 不到一周的时间,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带着“杨”上班。
那段时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形成了默契,连“阳”都不能休息,纷纷赶回工作岗位。 班次中第一行和第二行没有区别,是一条一条的,谁能上去谁就上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医院各科室的帮助下,迅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流程和培训,从每天强调每位危重病人的氧合到确保每位患者实现俯卧位通气,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支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
即使疫情严重,即使面对感染的风险,这支队伍也没有退缩。 手术室里的医生坚持要把病人从死线拉回来,只为让他们的屏住呼吸得到缓解,晚上也能睡个好觉;病床上的**人忙得不可开交,俯卧位给不同病人通气,管理人工气道,各种氧疗方法,监测病人病情变化,......他们耐心地沟通,一遍又一遍地确认。
坚守初心,未来可期。
怀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责任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和护士们一直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2024年,科室完成气管镜手术近3000例,其中四级手术2657例,平均年龄65岁,每天最多手术30例。
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敬业和担当。
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医护人员的真情实感和大爱。
今年,有太多患者来到急诊总医院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科。 有的因当地医疗效果不佳而被120送**,有的因病情严重被宣布为“不治之症”,有的因突发呼吸道阻塞被120送走。 他们来自海南、广州、黑龙江和新疆。 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他们留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是疼痛缓解后的笑脸,以及衷心的感谢。
2024年,部门共收到锦旗43面,手写感谢信8封,是送给“应急先锋”们最好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保持诚信和创新,继续辉煌。
踏上新的征程。
接受新的挑战。
2024年。
呼吸与重症监护医学科。
所有医护人员。
承担起时间不等我的使命。
锚定既定目标。
勇于克服困难。
坚定不移地坚持技术创新。
坚持跨越式发展,不懈怠。
不辜负时间,不辜负希望。
书写医院转型发展新传奇。
为急诊医学事业再创辉煌。
规划:荣**中心。
制片人:彭学政。
编辑: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