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问原因,没有他我懒。 明天我将继续写下我为新学期所做的准备和教学。
在做“生意”之前,我想随便聊聊最近一段时间听各种报道的感受,真的只是感受,随便聊聊出了什么问题,希望大家海涵的朋友。
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过去 20 年唯一不变的是语言变化无常。 在所谓的汉语教学研究和高考汉语复习准备中,总是只看到新人笑而不听老生哭。
2019年12月,官方宣布不再修改《高考大纲》,并很快推出《中国高考考评体系》,作为高考复习和备考的指路明灯。 各界专家蜂拥而至,“一芯四层四翼”“情境”等新概念反复演绎,一旦有人有了新的认识,很快就会引发又一轮“打鼓过花”,传遍长城南北, 长城内外。当时,《中国高考评价制度》及其解释备受瞩目。 一年后,新教材编纂的新《课程标准》问世,于是“乱戾弃”的戏剧再次上演,各级各类研讨报告一定是“三个新背景”,仿佛没有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中找到一些新鲜的词, 而且整个会议变得没有年级水平,不值得被称为“研讨会”。这个时候,无论是新教材的解读,还是高考复习策略的讨论,“核心素养”,准确地说,“语科核心素养”一定是一道既有色又有味的“硬菜”,“教考联动”一定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好酒”。
然而,在听了大量热情洋溢的汇报后,当你我再次打开教案准备上课时,我们脑海中的兴奋中,还有多少还在“蠕动”呢?
当你想付诸实践时,你发现那些修辞上的所谓策略,其实是没有参考意义的? 就算想用“汉语学科核心素养”来定下课程的基调,想在“三个新”的背景下,从四个维度构建一个普通的汉语课,似乎也很难。
以前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梳理和设计课程简直太棒了。 我们只需要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堂课的灵魂就完整了。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思考学生在上课前或课中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过程和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用“知识和技能”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现在,“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构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都属于“能力”层面。 我们如何呈现它? 如果不呈现,或者不能呈现,那么所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岂不是成了水中的花、镜中的月亮、天上的城堡?
如今,在高考“无情不考”的指挥和引导下,在各界专家对所谓“情境化教学”的呼声下,在全国不断普及的公开课、精品课、精品课,在形式上都做得够多了。 汉语基础科目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 为什么小学和中学读了12年,我还没有懂语言学?
早在1978年,卢树祥先生就在《人物》上撰文,苦涩地阐述了汉语教学的缺点,可以概括为四件事:“慢少少,收费差”。 他还恳切地问道:“是不是该研究语言教学的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样,著名教育家叶胜涛先生曾质疑:“中文课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应该为学生培训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什么顺序,哪些是重复和重叠; 不清楚学生每学期要达到什么水平,毕业后必须掌握什么技能等等,因此教学要求不明确,教书的老师只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两位老前辈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答案是否定的。 汉语教学仍然没有关注和解决语文学科的基本问题,还在做肤浅的陈述和构建“面子工程”,仍然没有跳出妄图“以虚脱让人清澈”的困境。 “暖风熏游客醉,杭州是汴州”,经过这热闹,当你从梦中醒来时,大部分人都会像往往各种潮流一样退出,只剩下一根鸡毛掉下来。
该怎么办? 我们还能为语言和学生做些什么? 让我回到开头,回到本文的标题,重新审视一下中国高考考核的底层框架是什么——“一核四层四翼”。 让我们再看一下这张曾经流行的图表:
在今天对阅读的倡导中,似乎中国教师如果不同意“阅读的普遍理论”和“阅读的普遍理论”,就不配当老师。 我不否认中文课在指导阅读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阅读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高考和高考是每个在中国学习和长大的孩子都无法避免的两座大山,中文成绩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方向。 帮助孩子更从容、更有效地提高中文成绩,是一件非常世俗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既然官方声称,在高考命题的底层框架中,“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是重要的支撑,而试题的“基础”是重要特征,那么我认为,无论我们是在做高考试题的研究,还是在做新课程的设计, 要把这些属于汉语核心素养“基座”的内容摆在桌面上,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这是我们交流思想和价值体现的基础和基石。
总之,在设计新课程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有哪些“必备知识”,哪些“关键能力”可以培养给学生。
高考题的研究和讲解,一道试题呈现的“必备知识”是什么,学生考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这两个基本层次的内容讲清楚,而不是绞尽脑汁去捍卫答案,也应该如此。也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语言就是形而上学”的困境。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些试题的答案显得特别离谱,比如2023年全国B卷文学课文阅读《8文字中线条画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是怎么合二为一的,这种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请简要说明一下。 (6分)“如果我们用官方宣布的命题系统来衡量答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是学生和老师的水平不够,而是提出者在制定试题和设置答案时偏离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只考虑如何测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关键能力), 忽略了能力中应该存在的“必要知识”。
汉语学科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基本支撑,也是我们与他人、师生、考生与命题、阅卷人之间思想交流和价值碰撞的核心钥匙。
这适用于测试问题的研究,对于新课程的设计也是如此。
“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明确无误的命题,我们不应该就这样放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