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傅作义驻扎在北平市,开始试图通过一些资源争取和谈的机会,实现和平解放。 国民党内部有一些有远见的将领,他们知道局势不可挽回,愿意选择和平起义。
不过,也有一些将领将自己的“傻忠”表现得淋漓尽致,石珏就是其中之一。
1948年10月以来,解放军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战场上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民党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
傅作义的数十万大军最初部署在山海关、天津、保定地区,但面对蒋介石的连败,他首要考虑的是保住实力。
国民党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内讧和内讧,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主力大部分都是由蒋介石的亲信指挥的,但傅作义是个例外,这要归功于他的高威望。
他通过积极执行蒋介石的政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经过多年的征服,傅作义深谙“螳螂抓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他不能完全信任蒋介石,只能继续在战场上机动。
蒋介石自然没有完全信任傅作义,派自己信任的将领监督他的一举一动。 当蒋介石战败,一路向南撤退时,傅作义没有选择南下,而是依靠重兵坚守。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看清了形势,发现自己一举一动,就像是被困兽之间的战斗,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傅作义深陷困境,开始在亲信和智囊团中讲和。 1948年12月12日晚,他派出两名代表,提出了三个谈判条件。
尽管双方在出发点和差距上存在分歧,但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但***却从中分析了傅作义的心理动机,认为这是傅作义的试探性行动,如果他有诚意,他会派代表再次谈判。
果不其然,经过多次启蒙和逼迫,傅作义终于鼓起勇气,于12月23日给***发了一封电报。 **抓住这个机会,给**发了一封电报,指示他抓住机会,积极做好傅作义的工作。
北平、天津、塘沽被围困后,傅作义的陆路逃生路线被切断,就算是海空路线,能逃出去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还在苦苦挣扎的傅作义,邀请了一些学者和名人到中南海进行座谈,请他们谈谈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画家徐悲鸿直言不讳地指出,北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无数珍贵的建筑和两百万市民的生命都掌握在傅作义一人手中。
就在傅作义犹豫不决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月14日对天津发动了总攻,***在《关于当前形势的声明》中明确指出,任何反抗的反动派都必须坚决、彻底、彻底地消灭。
傅作义对此感到震惊,他立即派邓宝山和周北峰到解放军进行第三次会议。 傅作义之所以犹豫不决,一部分是因为他要考虑诸多因素,才能不得罪蒋介石,但目前的情况是无法挽回的,更何况还有蒋介石的亲信和将领在监视着他。
最后,傅作义决定采取最谨慎的策略。 国民党军队中高级将领对蒋介石的忠诚程度惊人,他们完全服从命令。
在北平市,代表人物包括国民党第四兵团司令员李温、第九兵团司令员石珏。
石珏是黄埔军校三期学员,毕业后投身军旅生涯,经过半辈子的奋斗,才晋升到这里。 多年的军旅经历使他深刻思考蒋介石的教育理念,对当前形势缺乏洞察力。
李温和石珏掌管着许多军队,一旦听到起义的消息,肯定会暗谋反叛,惹事生非。 傅作义早有预见,准备采取措施控制那些坚决追随蒋介石的人。
在达成和平政策的最终结果后,傅作义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 虽然很多将领都早有预料,但石珏的态度却出乎他的意料,痛哭流涕。
为了减少对和平解放北平的抵抗,傅作义最终同意将这些蒋介石的后人送回南京。 在傅作义与人民解放军接触的同时,蒋介石在北平的探子也听说了这件事,南京正准备派飞机去北平接兵。
在雙方談判過程中,人民解放軍建議先解決绥園問題,但如果能夠靜平和平解放成功,那麼古都的文物就可以歸還民眾,绥勑問題就輕鬆解決了。
** 提出“绥远之道”,使石珏部队的部分士兵被歼灭,北平城的秩序迅速恢复,并打开了复兴门和汐止门,欢迎解放军进城。
北平和平解放,许多历史古迹得以保存,然而,石觉却选择与人民为敌,继续追随蒋介石。
保存三五年应该不是问题。 石珏认为这是一个表达自己的好机会,因为蒋介石非常重视舟山群岛,在飞回台湾之前,他还考察了这里的几个岛屿。
没过多久,陈诚也来到了舟山,他组织了“舟山东南军政总司令府”,将舟山的总兵力填到12万多人,防御的实力似乎相当可观。
然而,石珏的沾沾自喜并没有持续多久。 1950年4月25日,苏羽主持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高级指挥官会议,提出在舟山消灭这12万兵,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兵力就会少12万。
大家精神抖擞,为舟山的解放做最后的准备。 此时,蒋介石寄托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形势上,期待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舟山防务部司令员石珏很清楚,自从失去梅花岛等岛屿之后,军队的士气一直动荡不安。 不久,蒋介石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撤出舟山军队。
5月19日,舟山全岛解放,石珏只能在海风中听着噩耗,在这几天的防御中无所事事。 他回到台湾省,留在蒋介石身边,等待重新部署。
他忠于蒋介石,与其他人一起提出“夺取舟山送往台湾”,以表明他保卫舟山的决心。 然而,所谓的“三五年”最终并没有实现,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些话。
从将军的角度来看,石珏在抗日战争后的每一步都令人遗憾,尽管他身居军衔,却未能在战场上立功,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蒋介石的支持。
这不是很难过吗? 由于他的服从,他来到台湾后仍然获得了几个官职,被提升为“军队”的上将军衔,并担任了部分地区的防御司令,但在台湾这个小小的省份,他显然已经失去了有所作为的空间。
1963年,当蒋介石还在梦想“**”时,石珏辞去了军职,专心担任“考院大臣”。 他有两个孩子,分别取名石奇和石秀,他们的名字取自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然而,在这方面,他并没有脱颖而出。 石奇后来参军,问父亲:“听说你对很多统帅都很熟悉。 然而,石珏却冷着脸回答道:“我跟你有什么关系? ”
令人好奇的是,在经历了北平的痛哭和舟山的惊悚之后,他对指挥作战还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在晚年,他还迷上了太极拳等一些“滋养”运动。
他曾经是太极拳协会的负责人,并全力以赴推广这项运动,但这可能只是他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那些年,他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听到了太多的“坏消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只能寻找一些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充实。
他的痛苦和苦恼可能只有他自己能理解。 对于大陆来说,石珏和李温都可以称得上是“平津战役中漏网的鱼”,但当时,傅作义并没有做出如此果断的决定,否则也不会有石珏等人继续战斗的结果。
不难想象,黄埔军校毕业的石珏一直梦想着跟着蒋介石大展拳脚,但最终却只是没有名字,过着相对枯燥的生活。
1986年9月,石珏终于因中风在台北荣民医院去世,享年78岁。 他的“愚昧忠心”可以排在前列,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却只能被历史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