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农业作为新兴的农业方向,旨在解决“农民种什么,未来吃什么”的问题。 这个概念最早由赵启国院士于2008年提出,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 功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概念提出、科技创新和产业示范三个阶段,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功能性农业被定义为通过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中生长,或通过生物营养强化和其他生物技术种植,在农业和副产品中生产一种或多种有益成分(例如矿物质、生物化合物)的做法。 这些产品旨在解决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实现营养均衡,维护人体健康。
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吃饱喝足”、“吃得好”、“安全养生”四个阶段。 功能性农业代表了健康饮食的阶段,重点是调整和改善微量营养素的适当摄入量。 这一转变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在国际上,功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关注。 全球约有20亿人因营养摄入不足而遭受“隐性饥饿”。 功能农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功能农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规模将达到2000万亩。
中国建立了功能农业主流平台,如全国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国际功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旨在促进功能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未来,功能性农业不仅会发展硒产业。 虽然硒产业是功能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功能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多样化和平衡。 当前,功能农业面临的问题包括基本模式和方法研究不足、缺乏标准体系、科技创新链普遍脱节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规划建设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相关重点攻关项目,建设国家功能农业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功能农业“新农业科学”,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功能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仅是“种更多的农产品”,而是“种更好的农产品”,从“吃饱”到“吃得健康”。 这一转变不仅关系到人民健康,而且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提高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新年创作奖励计划